Menu

社区美空间竞赛 | 围圈圈儿

锐意设计中心

22 September, 12:00am

2022年中国·成都第二届社区美空间全球创意设计竞赛彭州市天彭街道天府中路社区美空间设计 

围圈圈儿

加大工作室(Atelier X-Large)&印几建筑(Inch Architecture)

创作团队:徐欣楠、贾瑞雪、崔漫舒

项目位于彭州市天彭街道天府中路社区天府中路257号,距离成都市中心约37千米,周边1千米内有西华大学、彭州客运中心、幼儿园、医院以及多个居民区。设计范围包含原交通局办公楼及周围院坝空地,建筑面积约3432平方米,周围院坝、空地约1000平方米。

我们在看到这个改造项目时,产生了以下思考:当因城市发展需求,机关单位转移到城市新区,如何能在有限的预算内盘活闲置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融合在地的生活和人文特色以重新服务周边人群?

成都生活是只要天气好就会想约上人一起去的吃茶;是休闲活动里少不了的打几圈;是喜欢扎堆围在一起的看期头;是一种带有幽默感的自信——很妖艳儿;是各种各样带有社交属性的活动;是刻在成都人骨子里的一种松弛感;也是这个城市市井与新潮的不违和及包容。

我们其中一位主创设计师小时候有在单位大院生活的经历,当时大院里的人们吃/住/工作都在一起,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的熟人社会,所以当我们看到项目场地时充满了亲切感。

我们将调研聚焦在一公里生活圈内,周边以老旧小区及机关单位家属院为主,居民以中老年人居多。周边生活便利,教育、医疗、生活配套齐全,但缺乏块状的公共开敞空间供居民活动。


再到场地本身,我们的直观印象是建筑整体维护度较好,场地内绿化适宜。但对于要将它改造成社区中心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现有场地较为封闭,场地内活动空间较少,建筑室内外连通性较差,建筑内部房间分隔多,走廊狭长昏暗,中庭仅承载交通功能等。

所以我们提出通过微介入的方式将改造重点放在场地与建筑的公共空间。同时,提取现有建筑半圆弧元素作为我们的构成语言,围合出多样的活动场地,用“围圈圈儿”的方式回应成都人民悠闲、随性、包容的生活态度。

基于营造区域性、一站式、全龄段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新场景的设计愿景,我们将前场界面打开,将首层建筑架空,更好地连通城市与场地,场地与建筑,以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


我们在打开后的广场入口设置了一组景观构筑(纳凉亭),作为引导人流进入社区中心的标志,也是开放给城市的公共空间。市民即便今天只是路过,亦可以在此停留休憩。我们希望改造后的社区中心呈现一种更加欢迎和开放的姿态。

考虑到预算的限制,我们通过微介入的方式将改造重点放在场地与建筑的公共空间,使室内外自然的过渡,让人们可以自由的在场地游走活动。改造后形成两条主要动线,将使用社区中心的人流控制在前场上,不过多干扰到后侧家属楼的正常通行和使用。提取现有建筑半圆弧元素作为我们的构成语言,围合出多样的活动场地,创造丰富的功能业态,形成灵活的休憩空间。


从平面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我们通过弧形围合空间的置入,使空间呈现多样性、趣味性。“圈儿”内活动更聚合,“圈儿”之间的空间和视线更流动。

以茶铺为中心的休闲社交场景激活首层的活力,改变了相对堵塞的空间,形成松弛开敞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吃茶摆龙门阵,及进行丰富的活动。

现有中庭主要承载交通功能,没有产生活动的条件。将部分房间拆除后,中庭整体成为一个灵活的开放空间,置入模块家具以形成展览和休憩的功能。考虑到中老年人的通行使用,我们拆除了一部楼梯并增加电梯。将原相对隐蔽的楼梯间打开,重新整合竖向交通,让其成为整个中庭空间的视觉焦点。改造后的中庭空间更开阔,视线更穿透,阳光通过幕墙和天窗进入室内,让空间更加敞亮,光影的变幻更丰富有趣。

另外,我们在现场发现二层走廊狭长昏暗,当三层局部被打开后,这个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因此我们创造了多个”休闲圈儿“作为中庭连接走廊的过渡,或是打断狭长走廊的口袋空间,居民可以在这里偶遇、交谈和休憩。

我们在现场调研时,采访了多位周边居民,得到的反馈主要为居民希望增设供他们跳舞健身的活动场地,可以参与兴趣活动、讲座、学习和棋牌娱乐等功能的空间。因此,充分考虑改造后的社区中心对周边居民楼的影响,我们将项目定位为根据不同时段开展不同活动的日间全时段开放型社区活动空间。

改造后,居民可以在社区中心运动健身,欢乐地跳跳舞,和街坊邻居打打牌,安静地读读书。市民多彩的日常活动和兴趣爱好形成彭州在地的休闲生活圈儿。

我们认为建筑是功能活动的载体,激活场地还需要共创共治的社区营运机制。在社区的统筹牵引下,鼓励居民、民间团体和商业资源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协作,从而自下而上地盘活空间。

比如门口茶铺可以定期举行坝坝电影等服务社区的公益活动;居民日常在社区中心的学习成果可以在这里被展览;民间舞团可以在此提供舞蹈培训,并联合社区举行公共艺术表演。考虑到改造的预算,我们采用PE膜去焕新现有建筑的幕墙立面,目的是为建筑表皮提供一种灵活更替的可能性;借此也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立面图案的共创中,让社区中心的形象持续保有活力。

在我们看来建筑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切面就是社会性,所以我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需要一些人文温度的,

在我们看来建筑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切面就是社会性,所以我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需要一些人文温度的,特别是对于社区中心这样一个看似很小的命题,它更需要建筑师以一种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方式去洞察使用人群。我们在思考应该为彭州天府中路片区做一个什么样的社区中心时,并不是单纯从创意或者视觉美的角度出发,更希望呈现的空间能传递建筑师对于这个场域的在地关怀和情感链接。

我们希望这个项目成为城市更新浪潮中,以微改造的方式将类似机关单位大院等维护度较好的闲置场地转换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初代范本。在这里,我们不仅在思考对城市公共设施形态和功能的改造,更是去还原或者说贴合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此创造有温度有情感的生活场景,从而增加公众与场域的黏性和互动性。我们也期待这个项目能激起更多同行设计师、城市管理者、市民公众共同来思考和发声。






编辑:李俊锋

校核:易小楠

审核:王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