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成都第二届社区美空间全球创意设计竞赛创作团队:张蕴、张纯雯、李柔锋、李盈霄、梁好、唐梓榕、吴月、赵一凡
新都区三河街道互助社区位于成都市北三环北侧,最初为新都国营铁锅厂八十年代的宿舍院落,是典型的“单位大院”。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厂甸大院荣光渐退,属于大院的集体记忆走向衰落。基地虽然占据了城市的核心地段,但其现状却与城市核心区的形象极其不符,楼体破旧、设施残破、内部功能不全,使得大院的集体感逐步丧失。
基地现状
虽然院落老旧破败,但我们第一次调研的时候还是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打动,菜地、果树和熟识健谈的居民都呈现出城市少有的野趣和生机。我们以户外客厅为设计概念,希望采用微介入的设计方式还给旧厂居民一个崭新的大院生活,借此来唤醒居民的集体记忆,增加社区凝聚力。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尊重小区居民的意愿,赋予场地多重属性,增加场地的弹性空间、倡导社区参与与设计并行、场地记忆与景观并行、智慧设施与生态并行,通过这四个设计策略的实施努力在方寸之间做最小的改动来植入全新的功能,让大院在今天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旧小区停车难是个普遍问题,有限的场地和经费都是改造难点。首先我们把停车位集中在靠北侧的院落边缘,在有限空间内尽可能减少车位和车道所占面积,同时改造并利用了场地原有的废弃平房来增加车位,以满足居民日后的停车需求。然后在院落边界架起一个L形轻质的平台空间,与场地东南角原有平房的屋顶链接,为原始杂乱陈旧的院落界定了新边界,同时在二层高度为居民创造了一个立体的平台活动空间。最后新增停车场的分时段使用为大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弹性空间,为各种社区参与活动带来了可能性。在景观家具的设计上也配合弹性空间的策略设计了模数化可变的座椅和景观架,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自由变化组合。
原锅炉厂职工宿舍的场所记忆也是设计的一个重点,它是基地有别于其他商品住房的重要人文元素。在设计介入时我们尊重保护现有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善待历史和人文环境,以柔性手法实现环境更叠。首先我们在材料上保留红砖的围墙,加入同色系的锈板,统一的颜色又具有丰富的变化和质感的差异。作为多重文化记忆的载体,设计通过参数化的形式打造冲孔锈板景墙,当人们远看时,利用反射可见锅炉厂的往日风貌,曾经的厂区建筑、劳作场景映入眼帘。这一设计增加了院落的文化底蕴,也唤起人们对宿舍大院的记忆。
景墙设计
院落中的树木也是场所记忆中重要的篇章,我们尽最大可能的保留了所有大树,为大院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柔性边界,让桂花飘香、柚子满梢、水杉艳红成为大院居民独一无二的林下绿色记忆。同时,再利用屋顶平台的二层新建了社区共享菜园,把城市里的田园梦想还给居民。
植物保留
针对建筑立面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改造思路,尽可能地保留原始立面,只结合主入口的醒目设计在二层高度加入一个统一的线性元素,与新建的平台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环线,使得整个大院在视觉上整体性和完整性都更强。
最后为小区进行智能化社区及智慧设施改造提升,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形成良性循环。新增的垃圾分类站、快递存取、信息公开、太阳能灯、共享充电等设施提高了生活质量,对提高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大作用。
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纵然大院的形式不断变化,我们仍然希望延续和睦的邻里关系,挖掘能够停留、参与、充满生活场景的大院户外客厅以及背后积极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希望充分挖掘场所和记忆,传递出一种自下而上的社区改造思路。
在城市更新的宏观概念下,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社区更新”的议题,这既是当下热点也是未来趋势。其中早期建立的大型居住区、老旧社区都普遍存在综合性陈旧的问题,这是更新话题中的一个最接近居民日常生活的议题。项目基地正是这样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老厂社区院落。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希望充分挖掘场所和记忆,传递出一种“自下而上”的社区微改造思路。
当城市中的老小区开始社区微更新时,我们不再是简单地改造或添加物理空间,还涉及到人们生活状态与场景的更新,精神状态和情感的更新。这需要我们从更多角度考虑不同使用者,实现公共空间的最优化。同时结合实地情况充分发掘场所特性,在设计中通过对大院精神的挖掘与延续来实现针对原有场地特质的场所精神再造。
希望未来社区微更新不仅是社区物理空间层面的提升,更是精神空间层面的共建共享。期望我们的设计重视社区利益、人文关怀和社会脉络,担当起居民诉求与更新项目之间的桥梁责任,能直接为民众提供参与自治的渠道,与居民形成情感粘性,创造亲手缔造家园的机会。
编辑:李俊锋
校核:易小楠
审核:王济民
活动发布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