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TURAL不自然设计
1.场所为谁服务?
我们认为该项目落成后,用户(驻留创客)+客户(商业客流)将组成场地的使用者。其中用户(驻留创客)作为场地高频次使用者、客户(商业客流)作为商业体验参与者,二者需要从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的角度实现互不干扰且在各自的场景环境使用中达成互为积极的影响作用。
2.如何激发参与者(用户与客户)对场地进行再创造?
参与者的年轻化、个性化映射在其作品及其喜好层面,如何让参与者将自身喜好兴趣投射在场地内,实现用户创作空间和客户体验空间的双重满足?我们提出了三个社交组织关系方法。
社会性:我们希望将空间视作复合型的动态空间,它能从自身功能中满足不同需求的发生与演变。
临时性:设计通过可变换的空间形式与可移动组装的空间产品等构建方式,来阐述空间主题,并回应项目造价的要求。
创造性:空间变换带来了场地使用的多样性,激发用户与客户在特定节点对使用的需求,空间的尺度既具备开阔共享的大尺度,也存在独立完整的小领地。
3.如何使该项目具备更好的商业辨识度且为周边商业业态做有效互补?
商业空间设计首要出发点便是如何提升商业价值,由于项目场地的特殊性,区位层面并无较好获客优势。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吸引客流以及实现更好的视觉视线形象,达到商业获客手段。
我们将紧邻B2车库位置与场地的界限消隐,将驻留创客的创作行为或展览展示视作最直接有效的橱窗形象,以实现日常客流进入商场内部空间时,能够被充分吸引至此。同时提升日常客流进入商业空间内部的通达性与指引性。
设计灵感—工厂·车间:
故事:作为80后设计创业者,伴随父辈经历了特属于那个年代的工厂生活、下海经商潮...在记忆中仍然清晰的是父辈的工厂车间生活,儿时无人照看也不止一次被带到工厂车间中。车间、科室、食堂、文化室、澡堂、供销社,今天还可以记得它们的面貌,车间师傅相互打趣,逗这帮孩子开心。无奈工厂早已改制拆迁,唯有对它的些许记忆,更是对它产生的美好氛围的印象。
本次项目设计初衷便来源于此。以此作为设计出发点并不为了刻意回忆,仅希望通过场地命题,试图塑造出更符合当下年轻社交群体工作创作场所,它像是工厂、车间、亦或是大学时期的手工工坊,参与者在其中可以充分交流学习、跨界共生。
设计策略
1.无风格有气质:
场地的性格隐于幕后,使用者活力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场地的体验者是多元的、认知是多角度的。驻留创客与商业客流涵盖了艺术家、设计师、产品主理人、社会从业者不同的年轻化的社交人群。在设计手法层面,我们尽可能避免掉入当下日益迭代的审美漩涡中,警惕呈现出片面的空间装饰美或风格化,从而失去大众对美的自我发掘。亦不做刻意追求极度艺术化的体验空间,我们认为艺术具备其自发性,需要在空间场所内逐渐生长出来。我们强调空间气质,气质是内生的,不需要设计手法的过度干预。
2.无功能就是功能:
整体场地规划中,除满足驻留创客的办公与创作的安全性及商务的隐私属性外,我们将剩余空间均作为可以共享且功能灵活多变的复合型空间。复合型空间既可以为驻留创客提供创作的可能,同样是商业客流交流体验的场所。客户(商业客流)犹如置身于艺术设计的创作场所之中,没有边界感地与创客进行交流。
3.无角色就是角色:
对于创业共享空间与商业社交空间的双重身份,我们希望打破用户与客户的常规认知。二者之间不需要存在明确的认知与感受界限,用户(驻留创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丰富场所的活动内容,是策划者也是参与者。客户(商业客流)同样可以以策划者参与其中,以创作者的身份为商业赋能。周边商业业态亦是如此,空间场所无角色的包容与开放性,强调了空间为整体商业中心服务、为社区大众服务的设计策略
设计方法
项目场地位于麓湖生态坊中心A6地块B馆B2层,西侧与南侧紧邻车库位置。
1.场地规划动因:
用户与客户的功能关系
将“前店后厂”的概念引入空间布局中,办公区域分为创作区域(日常办公区+第二创作车间)与展示区域。展示区域的临时性可以更好地为整体场所的业态转换需求提供场地的可能性。展示区域为创客提供作品展览、创客市集、艺术设计交流、展演创排、LIVEHOUSE音乐演出等活动。
日常办公区分为产品型车间和设计型车间,第二创作车间作为日常办公空间的功能延伸,创客可在第二车间进行创作型制作与研发,即满足手工制作、业内小型活动等提供场地条件。
平面功能分布
空间模型
2.设计手法演化:
①多功能区域:常态下以核心区域(轻食休闲区)补充空间的功能使用。非常态下以艺术策展空间、驻留创客展示空间、艺术文化交流空间、戏剧创排空间以及其他业态可租赁使用空间等作为空间机能补充。
多功能区(场景1-休闲配套)
多功能区(场景2-艺术策展)
多功能区(场景3-活动现场)
构件装配式空间产品
组装组合式空间产品
过廊区域作为空间中重点交通枢纽,同时也作为日常客流由B1层到达该层的主要动线,将其塑造成为艺术装置展示及休息的临时点位。
过廊
核心休闲区
③单人工作间:为驻留创客提供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同时也可为日常客流提供临时办公或阅读的功能作用。每个隔断空间相对独立,且与外部公共空间有较好的分离感。既能满足创客日常工作中需要独处的氛围空间,也可以为客流人群提供隐私度较好的空间体验。
单人工作间及入口
④第二创作车间:为创客提供场地创作、手工制作、产品研发、样品展示等功能。该空间位置紧邻B2停车区,将第二创作车间以开放的橱窗形式作为对外展示手段,提升商业辨识度,同时可以更好的为日常客流提供明确的通达指引性。空间不仅可以作为驻留创客的办公空间延伸,也可以作为对日常客流活动、交流等商业互动空间。
第二创作车间
社区群体角度
我们希望能为年轻化的创业群体带来积极的创业环境与氛围空间,社群凝聚力在于不断地努力与发声。常态下创业者的表达方式与发展途径有自身的缺憾和不足,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快速且正向发声,我们在设计方案中希望能帮助驻留创客成长,让该项目作为他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商业体验角度
后疫情时代下的商业更加关注社交属性。传统“人货场”的基本逻辑正在发生改变,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个性化,主题化成为新商业模型。新商业空间在强调“社交属性”与“文化圈层”的同时,最终呈现结果仍有遗憾。这也是我们选择该点位的原因,本次商业空间的自身定位人群能很好的呈现强社交属性,回应了我们所提出的社会性、创造性与临时性的三个设计思辨方向。
编辑:李俊锋
校核:易小楠
审核:王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