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成都第二届社区美空间全球创意设计竞赛创作团队:李柔锋,张纯雯,张蕴,唐梓榕,吴月,赵一凡,梁好,李盈霄
项目所在的丽都公园是整个社区甚至周边更大区域内中央公园般的存在,其功能足以辐射周边大规模的居住小区。公园原有一共4个出入口,现只有西南侧的入口开放,项目场地就成为周边居民深入公园内部活动的必经之地。任务书要求在用地临路一侧再增设一个出入口,项目的重要性就将进一步提高。公园内玩耍散步的人群其实不少,但唯独项目场地却无人问津,建筑已经废弃,广场也无人使用。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人们要舍近求远,什么原因让居民放弃了这块场地,又需要怎样的改变才能吸引居民,让他们回到这块场地,甚或说,有没有可能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从而激活整个丽都公园?调研后我们发现了一些端倪,人气的丢失并不是由某一种原因单方面造成的,而是由各个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这也意味着改造需要解决的并不是一个单一问题,他所需要的是一系列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中国古建筑中对木柱:“剔补包镶”的修缮方式让我们产生了设计灵感。中间的大绿地一直是我们比较纠结的部分,希望社区中心在更加开放的同时又能够有一定领域感和场所感。一个单纯的绿色大草坪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吸引力,所我们决定在保留场地内现状树木的同时,改变现有大绿地铺满整个场地的状态。具体的措施是,在场地设计中我们转译了剔补包镶的策略:首先去除场地中不利于人们活动的因素(剔补),再加入新的功能部分(包镶),最后用富有吸引力的空间元素将原本松散的场地结构聚合起来(铁箍)。
而两栋现有建筑售楼处(3号楼)及样板房(2号楼)的历史功能使命已经结束,所以我们要做的就不仅仅是表皮的更新与功能的直接转换,而是从空间上重新激活,从内换芯,整体焕新。首先将三号楼的一层开放,底层架空,形成一个灰空间连接公园内外,成为整个丽都公园新的出入口。引入电梯,增加竖向交通,使老年人小孩都能够更方便的使用活动中心。最后,使用给人带来旺盛的生命感的红色穿孔板和耐候钢板对建筑立面进行更新,并用柱廊重新构建整个场地的空间(2001-2014年,场地里一直有一圈柱廊),给新的社区中心带来可识别性。靠近公园外部的三号楼作为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着老年食堂和社区办公的功能。由于原有建筑是按照居住类建筑来进行设计的,又受到当时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偏好(有大量的室内高差和错层)的影响,导致空间整体都比较狭小,改造难度大。经过对建筑的评估我们决定将西侧只有一层的部分设计为社区食堂,将内部的隔墙尽可能减少,由于只有一层,内部的改变几乎不受上层的影响,我们以中部柱网比较密集的位置作为餐室和厨房的分界线,并利用靠外的位置开放形成了外卖窗口。而高差大空间比较狭小的东侧三层建筑,我们本着微介入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始空间设置办公室,不再对内部空间做大规模调整。在公园内部的2号楼则作为新的社区活动中心来使用。在2号楼的改造中,我们采用了和3号楼相同的策略,即尽可能利用一层空间较大、连续性较强、室内高差比较有限的特点,在首层多大同空间,安排小型舞蹈排练室、多功能室等空间。而2-3层空间限定较强、改造难度大,我们则更多地保留现有建筑的空间格局,设置书法教室、社区小型阅览室等功能。两栋建筑的立面风格也有比较强的差异,一个偏向中式,另一个偏向现代。所以在建筑立面改造上我们也采用在场地中已经使用的红色穿孔板和耐候钢板作为主要材料,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整个社区中心的整体风格,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建筑造价。我们认为,社区中心不仅仅是能提供活动的空间和使用的功能,还要有利于社区的后续管理和居民能够共同参与,才能真正使社区中心鲜活起来。例如我们在设置功能时考量将社区办公室和食堂放置在靠外部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考虑到社区对于公园进出人员的管理更加方便,餐厨流线更加便捷,这样适宜管理的设置会为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便捷,社区才能持续运营。我们还希望社区未来能够引入智慧管理系统,除了社区管理和居民使用方便之外,也能够让在日常生活比较少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心的年轻人利用互联网的途径了解社区,从而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除此之外,红色柱廊除了让空间更有围合感和领域感之外,我们还将其视为居民共建的可能性空间,居民可以利用对他们完全开放的柱廊系统,在后续使用中根据他们的需求不断调整功能,可以在上面增减休憩的凉亭类的休闲设施、加入秋千滑梯等各类有游乐设施,甚至可以根据节日、纪念日等不同需求对社区公园进行装扮。人们大量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城市老龄化和个人孤岛化却越来越严重,都市里的建筑、人们居住的小区,都因为管理原因,划定了各自明确的边界线。参加了两届社区美空间设计竞赛,拿到了3个第一名,但我们觉得自己在社区营造这一领域依旧还有大量的内容需要学习。在参与社区营造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感受是需要共情,作为设计师,要和社区居民共情,设身处地地思考老年人和孩子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样的无障碍设计才是真正有利于行动不便的人群使用的;也要和社区管理者共情,甚至每一个出入口的位置,大小可能背后都关乎着管理成本的付出,每一个材料的选择都意味着后期维护成本是否可控。在完成丽都花园社区中心的设计时,我们希望这个社区中心能够成为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一次回应,也让更多居民内心的小岛经由社区中心相连,它不仅仅是两栋建筑,一个广场,更是一个对于所有居民都没有距离感的地方。
我们所理想的社区中心里,一切社区公共生活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居民们在散步时被他人的活动所吸引走进来,这些活动就像这个公园里的一草一木,本来就应该自然生长在这里。作为社区中心的设计者应该与未来的管理者一道,为这些活动提供一个轻松友好的环境。所以我们在改造时,刻意弱化了场地与建筑的边界感,不再是建筑+广场这样简单的组合,而是将其整合为一个共同互补运行的完整空间。以此希望社区居民感到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性机构,也不仅是一栋社区建筑,更是社区居民共同的家,在社区生活的居民共同营造和管理的一片自留地。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尽可能让更多的使用者愿意来到社区中心,也让社区中心成为社区管理者们的帮手而非负累。
活动发布
2025年02月02日 星期日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