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赋予孩童更加绚烂的色彩但多元的色彩和绝大部分的欢乐可能是由电子屏幕贡献。一部手机,一场动画片,可以让像永动机般的孩子立刻安静停止下来,省去父母带孩子的辛苦,也带来了整个房间片刻的安宁,数码产品像一面巨大的墙阻隔了同在一个房间的孩子和父母,彼此互不打扰。属于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给予父母与孩子亲昵欢笑时光,何处去寻找? 生生之丘 The Endless Flow 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wwat studio) 社区美空间郫都区组第三名 主创团队:王丹青 王品添 张懋 李抒桥 内容来源: 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选择郫都区项目参赛,是被场地环境和亲子主题这两个因素所吸引。清水河生态公园与菁蓉湖公园一同构成城市生态绿洲和居民休闲长廊。位于如此富饶的景观环境中的亲子互动空间应为“亲子”传递怎样的态度,是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在城市中成长的孩子,大多时间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人造世界和数字影像的景观社会里,而场地中的亲子互动体验空间应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别于城市空间的,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 生命的孕育与造化 生成物,是一个从无到有过程的结果。 生长,是一个无始无终,永恒变化的状态。 鸟瞰效果图©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确定了项目的定位之后,我们对“亲子关系”进行解构。“亲子”的缘起,来自于生命的孕育。从更宏观的⻆度看,亲子之间的包裹关系也是自然与生灵的关系。万物从自然的母体中孕育生⻓。因此,从孩子的视⻆来看,我们希望这个亲子互动体验空间能够成为孕育孩子成⻓的母体空间,另一方面,从宏观视⻆来看,我们希望为这个空间赋予生命,使它成为自然之母的产物,从而把一个物理空间拓维成了一个有生命感的意义空间。 孕育关系©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作为建筑改造项目的悦众空间生活美学馆,采用曲线造型和可上人的互动式屋面,成为观赏湖景的观景平台。但坚实厚重的贴砖表皮,削弱了建筑的柔美感,使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明确的边界。宝贵的自然景观被隔绝在室内之外,人在室内的行为活动也与城市室内空间别无二致,失去了场地在地性。 原建筑现状©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理念旨在从自然原有的环境中出发,以还原理念遵循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并且这一“生态”不仅仅是自然生态,是人文生态、技术生态、经济生态等等,而生态本身即是一种调和与平衡,使得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及其人与大千世界保持生生不息,运转流动的生命之势,达到心与天游,天人合一的状态。 元素的引入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从宏观角度切入,将场域内的自然拆解为六种元素,风水和合、草木生息、土石磊落。这既是遵循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也是自然、天地、人类及其万物之间原始的能量和基础的元素,人与天地合二为一,获得生命的无穷自由与逍遥。 风水和合©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草木生息©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土石磊落©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六种自然元素的引入,对应不同的亲子互动行为,也为孩子提供多元化认识自然的机会。 空间的重生与融合 流(flow)作为德勒兹理论中较为广泛影响的一个学术概念,在现代建筑设计和建造中常被提及。而此次建筑概念设计也在试图打破原有建筑内外空间的僵局,把边界消解,让内外空间获得重新的沟通与融合。基于以上的设计意图,我们对场地内的功能布局进行重组。 体量生成©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由于原建筑的内部空间有限,我们将手作空间、餐饮空间、阅读空间,以及卫生间等服务设施置于原建筑内部,将六种自然元素的体验区域作为亲子互动的活动空间置于建筑外部的自然环境中,无序的散落在场地内部,并根据元素特征,制造地势的凸起或凹陷。建筑物的屋顶以平缓的角度从起伏的地面中生长而出,并采用与景观路径相同的铺装材质,强化建筑与地面起伏的连续性,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总平面图©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平面图©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基于屋顶轮廓和原柱网结构的位置,我们在其间界定了建筑边界的轮廓。边界在屋檐和外圈柱网之间有节奏地退让和逼近, 生成时宽时窄不断变化的檐下空间。建筑边界使用曲面玻璃,玻璃幕墙仅仅作为物理空间上的内外区隔,视线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室内外的通透性。同时自然元素区域向室内渗透过程中并未产生阻隔,自然物从室外景观转换为室内家具,在地面层级上进一步弱化边界感 ,室内外空间得以保持作为连续统一体的状态,这就是物的整体向生命状态的一种流动和回归。 剖面图©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丰富的平面动线在天花与地面距离的纵向变化上相互呼应,使人游走于建筑中时体验到奇妙独特的空间节奏。进入室内空间,我们有意在室内沿用与自然元素的互动体验。 阅读空间室内效果图©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儿童阅读空间引入风元素,运用纱布元素将整个空间进行包裹。纱布会对儿童的呼吸、移动给予反馈,形成一个漂浮、运动、柔软的腔体。阅读空间顶部设有天光,光线透过纱布漫反射到整个空间中,营造了柔软又明亮的阅读环境。 服务空间室内效果图©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作为服务性空间,卫生间是整个建筑物中唯一的密闭空间。为满足空间私密性,卫生间被设定为蛋壳状的实体空间,不仅保证使用需求,蛋壳的外表面还为儿童提供攀爬活动,成为室内空间的聚集活动场所。空间的去中心化使得空间自身灵动而活泼,具备了功能的同时也稳固了美感和自然之意。 大地的诗意与共在 多个元素活动区域的设置与建筑形成了远近亲疏的相对位置关系,路径穿插元素区域之间,丰富了视觉和游走其间的体验,拱起的地面暗示室内外的边界,削弱经历两种空间的明确感知。这样的联结和隐藏,恰恰应和了海德格尔对“物”的精神指向。他将地球看成一个有机体,最终在大地上将天地人神融为一体,有机协调共舞,相互映射,打破了主客体形而上对立传统。 室外效果图©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本次设计也追求在大地上释放出诗意质感,将建筑创造为一个其乐融融的温柔之乡,设计也应该拒绝将时间图像化、清晰化,拒绝主体的自负和傲慢。为什么设计是对“物”的倾向?因为“物”是保护性的,它使得在大地上一切有生命感的事物都能够获得亲密的保护。“生生之丘”试图探索生命孕育过程中的原始母体关系,将建筑书写在大地上,大地是母体的存在,母体孕育着,造化着生命,创造着可能。同时,建筑也应成为一个可供孩子们在其间吸收养分,成⻓为对外部世界有独立认知的自然母体。 室外效果图©瓦陀建筑设计事务所 生生之丘呼唤来到这里的人们用“游”感受大地的温情,用“身”触及建筑的流动,用“心”体悟设计的存在。 策划:王济民、易小楠 编辑:易小楠 校核:蒲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