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城市,成都每个街区都自己独特的文化记忆点。孙子兵法有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如果说设计手法是“术”,那么贯穿设计始终的故事性,就是设计的“道”,它可以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也可以是一个文化标识。攒花簇锦,人文高碑,又当用什么“道”来讲述社区故事?
山川锦绣
小隐建筑
社区美空间武侯区组第二名
内容来源:小隐建筑
项目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高碑社区,在武侯区“大健康产业集群”内,紧靠中粮祥云小区,大悦路和智慧大道交叉口。东南部为大悦城和华西健康谷办公区,西北部为龙江路小学,周边环绕的多为高层居住区。我们的办公室就在场地对面的华西健康谷,阳台上便可以俯瞰窗外的一片翠绿,这里记录着团队4年来的点点滴滴。另外,我家离场地也只有3公里左右的距离,在这个区域生活了十几年,大悦城是日常生活中的据点,购物、聚餐、陪孩子学习培训……作为社区的一份子,我们对这个场地和社区有着独特的情感。
办公室阳台外的场地©小隐建筑
在这里4年多的工作生活,我们特别珍视“窗外的一片翠绿”。距离场地特别近,我们对整个场地做了多次搜网式的踏勘调研。场地从外到内高差多变,内部有一个4.8米高差的下沉广场。
场地内的下沉广场现状©小隐建筑
场地内有58颗胸径25cm,冠幅6m以上的大树,包含了黄葛树、榕树、合欢树、皂荚、银杏等。
俯瞰场地上密布的大树©小隐建筑
树下空间特别符合成都人树下喝茶休闲的喜好。如何保护场地原有大树,合理利用场地高差,因地制宜,提高场所辨识度和利用率,是这个场地改造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则。
场地树荫之下©小隐建筑
场地所在的簇锦街道之“簇锦”颇有来头,据《三国志》载,锦官城西南边十公里一处蜀地民众的自由蚕桑织锦特大集市,织锦名声可以与成都锦官城齐名,这便是簇锦古镇。成都平原栽桑养蚕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织锦始于汉代。武侯区更是蜀锦的重要生产、交易场地,旧时锦官城便坐落于此。历史上,簇桥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镇。
昔日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蜀锦发展至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精美的“锦秀”和美好的日常记忆,早已搬进博物馆,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将“蜀锦”作为重塑社区的意象,我们希望除了把人与场所、人与人联系更加紧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和传统的本土文化有一次亲密的对话,通过一个场所的设计,让本土文化之美回到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
蜀锦意象©小隐建筑
蜀锦衍生的场所©小隐建筑
我们在2020年提出的“意象建筑”是我们事务所设计创作的一个方法体系,它能帮助我们为每个项目找到一个强大的“生命元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这次的改造,我们将“蜀锦”作为最核心的“意象”,根据蜀锦工艺流程,提取养茧、缫丝、染色、织绸、成锦作为五大设计元素,“茧、丝、染、织、锦”五个元素共同构建起“蜀锦”的场所意象。
蜀锦场所意象©小隐建筑
蜀锦元素与场地的融合©小隐建筑
和蜀锦相关的活动©小隐建筑
“茧”包裹着多功能展厅、儿童活动室、书吧、锦绣体验馆,成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社区活动中心,白色的茧如丝绸般形成柔软剔透的屏障,将高处的枝叶缠在眼前,也成为高处的人俯瞰的风景。夜幕降临,白色茧又化作巨大的幕布,演绎人生百态。
茧包裹着的社区活动中心©小隐建筑
茧里面的蜀锦体验馆©小隐建筑
从蚕茧抽出的丝,经过五彩的染缸,在空中架起一座炫丽的鹊桥,穿过精密的织机,变幻为五彩的锦。
高处俯瞰茧和鹊桥©小隐建筑
炫丽的鹊桥与场地的结合©小隐建筑
下沉广场顺阶而下是为桑田,是蚕丝的染池,也是生活的染缸。这里是广场舞、秀场、音乐会、坝坝电影、儿童戏耍的乐园,每个时刻上演不同人的剧。
在染池中戏水的孩子©小隐建筑
夜幕下的大染缸©小隐建筑
染缸里冒起的彩丝,在静谧的树林里穿梭,时而躺在树梢,时而探向喧嚣,时而绕着大树盘旋而下,抚过青青小草。沿着鹊桥,在树梢漫步,于林间晨练,夕阳下拍照打卡,与恋人幽会,陪孩子在风中奔跑,带“小黑”遛个弯……
©小隐建筑
鹊桥之下,树林中安静的坐着两架白色织机,彩色的丝绸打破原有的宁静,他们又调皮起来。廊下的一杯咖啡,树下的一盏茶,星空下的一杯酒,阳光下的一本书,在炫丽锦绣光影的映衬下,透着丝丝惬意。
©小隐建筑
那些躺在博物馆里炫丽的“蜀锦”又回到了身边,陪着我们欢喜或是哀伤,在我们生活中烙下印迹,而我们也印在了它的故事里!
©小隐建筑
在我们的身边,像这次这样“荒废”的地方非常多,小到城市的街角,大到乡村的整个村落……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绝大多数人物质生活有了相应的保障,很多人已经从单纯的物质追求过渡到更高的精神追求,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仅仅解决日常的功能需求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挖掘“场所精神”,引发大家的感情共鸣,动情、共情、诗情……
©小隐建筑
作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否有一个“生命元素”是让我引以为傲的,而处在之外的人们又是否为“之”而来。这次的改造,我们提取的“蜀锦”意象,是这个片区长久的印迹和曾经的辉煌,是这个地区的骄傲,甚至是整个成都的骄傲。
©小隐建筑
我们希望把人们对美好的向往,精神的归属,社区的活力通过蜀锦凝结在一起,以此来激发场所的凝聚力、共识、生命力,重塑这片土地的“场所精神”,让现在的人们和“蜀锦”建立起新的联系,烙下新的印迹。多年以后,再谈“蜀锦”,那些印迹不再是百年前的历史,我们希望这里有了新的故事。
主创团队:潘友才、杨喆、陈仁振、胡沁梅、宋智颖、杨锐、苟源君
策划:王济民、易小楠
编辑:易小楠
校核:蒲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