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速发展下,城市居民背景的多样化以及文化的差异使社区产生了明显的割裂感。社区自治需要一些手段来重新建立社群之间的凝聚力,公共空间作为一个载体,给了基层社会组织一些可以发挥和想象的场所。很多组织愿意选择艺术作为出发点,因为通过极具包容度的艺术语言,可以重新建立社区的凝聚力,成为推动社区变革的一个有力支点。
正如德加所言:“艺术不是你所见,而是你让他人所见。
圆洞剧场
未来以北工作室 (Fon Studio)
社区美空间高新区组第三名
主创团队:欧阳彦权、汤雨晨
“艺术剧场”的重定义
内容来源:未来以北工作室
当拿到“社区艺术剧场”这个命题时,我们在思考该如何重新定义这个空间,如何能让它和所在的这个场域产生连接?由于城市变迁与革新,过去的石羊场、相应的街道和居住环境逐渐被新事物所替代。但得以留存的是人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正是这些因素构建了一个我们看不见的环境生态文化,而且石羊的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们的集会活动和街道文化上,在这种条件下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文化的衍生品。
石羊场印象/集镇与街道文化
在这里引入了一个“时间胶囊”的概念,可以将过去的记忆和未来即将发生的场景封装在这个空间里,艺术剧场作为锦羊社区主要的活动触发地,应当承担这样的功能。无论是观看艺术表演、展览或阅读书籍都是一种超越现实、连接想象的行为。那么怎样去实现它呢?
胶囊的形成
接下来是一步步将胶囊植入到现有的空间当中去。原有的售楼处建筑分为两层,室内空间被柱子和墙体划分成很多房间,主入口面向整个公园绿地的入口广场。
售楼处建筑现状©未来以北工作室
改造的策略是将部分墙体拆除,保留建筑的主体结构、卫生间和部分办公区域,形成柱子加顶棚的相对完整连续的空间。利用柱子的位置,将主要的使用空间划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层功能以艺术活动、展览和办公为主,二层作为一个小型图书馆来使用。最后根据划定的区域将大小不一的洞穴胶囊空间植入进去,并在主要的空间将自然光线从顶部引入,形成一个由光线引导的连续性的空间体验。
设计过程©未来以北工作室
连续又向心的洞穴胶囊原型不仅能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声音环境,光线的介入同时给这个空间赋予一种静谧和神圣的感觉,这些空间可以作为主要活动的容器。
胶囊植入©未来以北工作室
设计模型 ©未来以北工作室
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完整性的影响,主要的空间避开柱子来划分,剩下的部分作为辅助空间来使用,如储藏间和休息室。
平面图©未来以北工作室
里外之间
胶囊墙面的两侧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材料,来制造内外体验的差异感。外侧的镜面材质在映射环境的同时,也彰显未来感和标识性。水上通道作为一个由外到内情感过渡的缓冲地带,通过这里可以进入内部。
主入口©未来以北工作室
进入内部第一个空间作为整个建筑的门户,一进来就会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光和时间,可以作为小型表演、沙龙以及展览的活动场所。人们环绕着水席地而坐,试图抽象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景。
艺术剧场©未来以北工作室
艺术剧场©未来以北工作室
在一二层的空间衔接段可以短暂走出洞穴,体会被自然包裹的感觉。
一二层过渡空间©未来以北工作室
由于连接次入口,二层社区图书馆允许被独立运营起来,通过开口引入自然光线和室外的绿色。
社区图书馆©未来以北工作室
图书馆的阅读空间同样引入了天光和水文的意象,在这里可以安静的坐下来阅读,感受时间的变化。
阅读空间©未来以北工作室
同时能看到内外空间的对比景象。
胶囊内外©未来以北工作室
由于现有景观结构和空间位置相对合理,所以仅仅对外环境做了一些小的干预,保留现状绿意盎然的感觉。作为艺术剧场的体验的室外延伸,重点提升形成入口、圆洞剧场、室外剧场三位一体的空间中心。
外环境改造©未来以北工作室
鸟瞰图©未来以北工作室
此次的设计并没有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明确限定,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居民自行开发用途的场所。通过胶囊外部的映射,能从更多维的角度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而内部更为“乌托邦”式的设计,是为强化这个空间的印象,让人们更为放松地进行交流。
模型局部©未来以北工作室
社区是社会群体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宏观社会的缩影。或许我们现在的社区不缺少“人”与“活动”,缺乏的是承载“聚合效应”的生活容器。
策划:王济民、易小楠
编辑:易小楠
校核:蒲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