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村内有西汉炼铁遗址所残留铁渣形似铁牛,村名由此而来。
铁牛村位于西来镇东北,地处蒲江县大五面山山顶,具有“田园生活度假社区”的总体发展定位。
周边配套接待中心、丑美生活馆、丑美生态乐园、村史馆、铁牛妈妈餐厅、特色民宿等资源,目前,正实施铁牛寨精品林盘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共创、水环境提升等项目。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乡村该如何融合新村民和老村民的需求?
一个乡村公共空间,将是一个最好的载体。
©成都朴诗建筑
不止园
成都朴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社区美空间蒲江县组第一名
主创团队:李柔锋、张纯雯、刘琳
内容来源:朴诗建筑
这次所有社区美空间项目里,蒲江县铁牛村的邻里中心是一个奇妙的存在。首先基地位于村落北边几百米外的村道旁,也就是说从地理位置上看,场地本身并不亲近于它的服务对象。其次,任务书所要求的也并不是建造一个单纯的社区中心,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大的畅想——共创中心,于是这个300㎡左右的建筑所要服务的对象就不仅仅是生活在附近几百米内的老村民,还有从几百公里外的城市来的新村民。
场地图
从理解基地的选址来尝试解题,我们猜测共创中心非常规的选址可能是因为这个地块既不那么靠近原有村落,也更加远离城市,在这里为铁牛新老村民提供一个交汇的场所,就可以避免村落内部选址可能产生的明确的主宾关系,语境上的中立让共创的“共”能够得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与之呼应,我们在设计中也尽量让共创中心能够在原住村民和城市来的创业者各自习惯的生活、工作空间模式中创造一种双方都能适应甚至欣赏的平衡。
场地现状图
现状中整栋房子与其说是社区中心,更像是农家自建住宅,建筑由多个小尺度空间组成,开间和进深都不充裕,场地前后并不贯通,本来不大的场地竟然让人产生出空旷和割裂感。对任务书和场地现状有了认知后,我们确立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使建筑和场地融合在一起,并重新整合空间使其公共化。
©成都朴诗建筑
考虑造价和实施性,我们最终的改造策略非常简单:底层架空打破原有小空间的束缚,将前后院落的视线和空间都连接起来,再利用轻质材料和传统材料结合做一个延展的大屋顶,将建筑整个形体整合起来。
剖面图©成都朴诗建筑
从剖面图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建大屋顶的坡度是依照原有建筑中北面最高的坡屋顶坡度来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做到对原有结构体系的完整保留。其他突出屋面的部分再用轻质的竹编和穿孔板等材料控制整个立面造型及视线关系。
©成都朴诗建筑
©成都朴诗建筑
建筑的北面可以看到大片的橘子林,在这一侧我们刻意让建筑看起来比较轻盈,让整栋建筑好像漂浮在一片橘子海洋上,而这样的轻盈感能够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主要材料选用了金属网、超白玻璃和传统的瓦相结合的方式,使用类似金属网和竹编这样的材料除了轻质和造价比较便宜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到了夜晚,原有的空间体量将被重新界定,形成一种更加朦胧的视觉体验。
©成都朴诗建筑
在现状中,场地呈现出一种松散的状态,走进场地之后很难找到空间领域感,这也和场地不太规则有一定关系,于是我们在场地中加入一个没有方向性的圆形广场,它能够使人有向内的聚合感和相对柔和的边界,为了减少压迫感我们将墙体最大高度控制在2.4m,而面对农田边界处的围栏只有1.2m,设计这个圆型广场只是为使用者们提供领域感,而不是将他们圈禁在里面,所以之后我们又打破圆的边界,从而进出广场变得更加自由。在广场完成后,我们希望他的周边能够被自然的绿色景观环绕,就像整个场地被橘林环抱,我们相信这种和周边的对偶的关系,能够产生一种在地的亲切感。
©成都朴诗建筑
界定边界的围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圆圈,而是一个空间,富有变化的边界,在这个空间里可能存在,前后错开或者镂空等等丰富的变化。
平面图©成都朴诗建筑
除此之外,我们还刻意消解了建筑的边界,从平面图中很难明确说出哪里是室内哪里是室外,这不是简单的底层架空或者无障碍设计,我们希望来这里的新老村民,在无意中就从环境走进建筑,可能又在边走边聊的过程中离开。一切都很自然的发生,就像新村民自然的融入乡村,就像老村民自然地拥抱新鲜的生活方式。之后我们又将各种实用的功能放在场地的边角,围绕着中央的圆形广场,补全了整个场地。
©成都朴诗建筑
毗邻村道可以看到我们为场地设置的柔性边界,原有的乡间小路由于院子的退让,留出了之前没有的人行通道,我们以为这也是公共建筑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入口的弧形墙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可以将自然地人们引入场地。
©成都朴诗建筑
从入口进入后首先来到的是展廊,展廊在原有位置改建,可以兼顾日常宣传和各种艺术展出的需要,弧形柱廊的设置在强化圆形边界的同时也保留了空间的通过性。到了运动区,围墙从实体变成柱廊,又从柱廊变成一个景框,我们还在这里设置了弧形的固定座椅,既为运动的人们提供休息又可以界定场地边界。在景观处理上我们保留了场地内的所有乔木,树下的重新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在环形步道边上形成一个新的立体生态系统。
©成都朴诗建筑
我们希望在空间中发生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半开放的大屋檐下,传统和现代的生活得以同时存在,后区的小讲堂可以举办各种小型活动,发布会,脱口秀,科普教育等等;吧区可以提供生态饮品,果汁等消费场景,在这个半室外半灰空间的场景中人们可以围坐、聊天,小朋友和动物们可以在草坪上玩耍翻滚。
©成都朴诗建筑
次入口的部分,我们再次将场地做了进一步的退让,利用退让出的空间设置了一个公交站,这样村里的老人和小孩不用走路来到场地,公共交通可以让他们直达共创中心,在这里创业的年轻人也可以利用公共交通更方便地和城市连接。
©成都朴诗建筑
中间空出的大广场除了聚合,还能承载从清晨到日暮发生的各种活动(太极、瑜伽、喝茶聊天、红白喜事、共创市集,广场舞,坝坝电影……)。
©成都朴诗建筑
最后是二层空间,我们将二层可以承载教室、办公等活动的大空间放置于安静的后侧,前区空间的开放和联通使风和树影被引入。由于橘树比较矮,我们将后区房间窗户设计成落地的,又在上部用金属网在外侧过滤掉多余的光线,这样房间看到的景色和房间内的氛围都能得到保障,能够想象阳光和风穿过半开敞的廊子,坐在廊子里,树叶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成都朴诗建筑
总的来说,我们希望共创中心不只是一个房子或者是房子加上一个大院子,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充满包容又蕴含着各种实际功能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新老村民都能找到融入铁牛村新生活的切口。
“不止园”是不止一个圆的谐音,另外,它是一个环连接的众多空间,人们可以在园子里选取任何一个功能开始使用,然后换下一个,没有固定的“始”也就没有了固定的“止”。空间有界,但使用方式和社区公共空间的意义是没有边界的。
策划:王济民、易小楠
编辑:易小楠
校核:蒲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