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依水而生,依水而兴,滨水空间在城市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环境优势,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一个特色滨水公共空间能够对公共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最近火爆全网的兴隆湖湖畔书店便是个成功的例子。这次社区美空间活动郫都区选择的设计场地坐落于清水河生态艺术公园中,南侧接大禹西路,与菁蓉湖公园相望;北面为清水河,紧靠公园人工湖。场地由中部建筑和周边绿地组成,场地整体地势平坦,绿地生态肌理良好。
如何在这样一个基地中无限发挥想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交出了一份名叫“无限乐园”的答卷。
无限乐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无限乐园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社区美空间郫都区组一等奖
主创团队:刘颐佳、李夏、张哲恺、胥雪姣、程俊婷、边亦琳、安东泽、 章益铭、侍宇枢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无限乐园的社区更新改造,我们的设计团队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与原建筑设计师进行的一次“跨时空合作 “,心有灵犀般共同完成的设计作品。以此重新激发原有建筑活力,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使命,让建筑完成一次蜕变和生长。
项目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大禹西路和西源大道交界处菁蓉湖社区清水河生态艺术公园内,以咖啡简餐的功能为公园提供服务。这样一个修建年代较近且建筑形态完好的建筑本身是不需要设计上的改造的,然而当我们沿着台阶走上屋顶之后,看着风吹动树叶与水波,寥寥的人群倒显得这个地方有些静谧了。
场地现状图©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模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建筑本身形体特征非常明显,线性布局,屋顶可供游人拾阶而上而建筑本身并不“陈旧”,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需要去“暴改”的建筑。所以在思考和审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希望更加巧妙的利用原有建筑的这些显著特征如:屋顶 楼梯 洞口等。
并且设计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的,以孩子们的行为模式作为依据,希望原建筑遵循孩子们在这里可能出现的行为轨迹,自然的继续生长,更新和蜕变。所以在具体设计上,希望继续利用原建筑“屋顶可上”这一最大特点,只是我们希望孩子们上去后可以不停的游玩,不停的奔跑,不停的欢笑,因此我们让建筑在屋顶“自然”生长出可无限循环的空中路径,在这些“路径”围合出的部分,结合不同的形态衍生出多样的游玩设施,让孩子乃至整个亲子家庭都能参与其中,欢乐不停。而原有建筑的内部空间,自然形成亲子餐厅,休息区,读书角等服务空间。最终将原建筑空间,场地景观,亲子游玩设施形成三位一体的整合。设计从社区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出发,让建筑恰如其分的自然生长和脱变,最终成为能为公园以及整个社区提供全新活力和完整功能的场所。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每一个与原建筑对话的节点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建筑结构,每一次的穿行都是顺势而为。我们与原建筑师隔空对话,跨时空合作,让建筑自然生长,赋予建筑新的意义。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在步道的生成过程中围合出三个区域,我们结合各个年龄层的儿童的身体与智力发育需求在其中分别设置了三个游戏主题区,让他们在无限的奔跑中享受更多层次更有益身心发展的欢乐时光。无限乐园分为“沙坑冒险区”、“凌波漂浮区”和“火星漫游区”,无限的步道穿梭在三个主题区之间就像是童年故事中的线索将每一种欢乐都连接在一起。孩子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地探索,在探索中成长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游戏体验。
沙坑冒险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遮阴避雨及家长休息陪伴区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凌波漂浮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火星漫游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每个孩子代表的是一个家庭,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孩子背后的守护者,同样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真正的消费人群。在亲子空间设计中,对于成年人的设计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原建筑所自带的咖啡简餐功能恰好可以为成年人提供休息及消费的场所,但仅仅是餐饮功能对于无限乐园来说还是不够的。“轻餐吧台”延续旧建筑的功能做一些简餐,及时给家长孩子补充能量;“湖畔书吧”在沿湖一侧的观景落地窗前,家长在室内“岁月静好”看孩子在外“嬉戏打闹”;“儿童天地”区有一个小型舞台,包含无限的可能性:生日派对、亲子课堂或是迷你沙龙……...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设计鸟瞰图©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EO设计团队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正是代表着每一个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的幸福快乐,就像新时代社区为市民带来的多重温馨与便利,欢乐也是社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无限循环是无限的奔跑,是无限的想象,是无限的生长;去跑,去跳,去探寻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无限的活力,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无限的边际,无限乐园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大人与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幻想世界。梦幻的漂浮公园,神秘的火星漫步,静谧的阅读空间,这就是一个具有影响力与创造力的亲子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