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少城一直以来都是成都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井生活气息浓厚、新兴产业萌发的城区代表。3000多年来,少城的名称、地址、格局未变,如今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也成了新文化聚集的地方。4月15日下午,由锐意设计中心和成都市城市美学协会联合策划的“更新场”活动第二场如期举办,来自建筑设计、社会组织、历史文化、品牌咨询、数字科技的多元组合“围坐”少城,就锦官少城的“焕新”进行了探讨。
这次的活动场地也极具代表意义,它是位于少城过街楼街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诞生的一个迷你综合体,用EPC+O的模式实现了城市更新项目的全过程营造。其实在设计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已不再局限于关注设计本身,如何更好实现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运作,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围坐酒店开业数月,在疫情条件下达到了前期还不错的运营效果,从长远看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运营,成为城市更新中一种成功的模式,我们也抱着期待的态度继续观察下去。
作为围坐酒店的操盘手,建筑师蔡克非给大家分享了他的門口建筑在城市更新中的案例和理念。他们在设计初期定下了“改良”而非大拆大建的总原则,尽量保留项目最初的气质,不破坏项目本身演变的痕迹。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一方“小小的庭院”——花园饭店花园改造。在团队前期深挖花园饭店的历史后,综合不同时期酒店的特征,在不动一树一木,保留历史肌理的基础上,设计形成面向未来的空间结构。有意思的是,蔡克非在讲项目过程中大篇幅地以观察者的角度去展示了建造过程中工人的状态以及建造完成后使用者的状态,这也表达了一种建造理念,建筑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从人出发建立的一个对话媒介,建造过程及使用过程都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人与外界对话的过程。评价一个建筑作品,需要看待人是否可以通过这个媒介与外界产生可持续的对话,城市更新也是在这样动态的对话过程中实现空间的更新与城市能量的激活。
少城城市有机更新研究中心发起人马树海另一个身份是新民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扎根少城社区多年的他对于社区的研究极为深入。对于少城更新,马树海表示更新的核心逻辑有三点:一是人本化设计,回归人民生活本质。二是在地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少城现有所有的更新都不会占用原有社区空间,并且具有公共性、可识别性和可连接性。三是转化逻辑,每一处更新场都是社区资源的一次转化,例如场景的营造、品牌的支持、产业的赋能。更新的策略逻辑主要有四点:一是需求画像。无论是设计师或是策划单位做的定位是不准确的,而采用市场调查、需求画像等方式能够协助摸清项目定位。二是地标生成。何谓地标,就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归依,而在少城,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一块“胎记”。三是公共空间要具备“可识别性”、“可达性”和 “可融入性”。充斥着网红属性的空间,或许从社区角度来看,缺少了那么点“适宜性”。四是可持续运维,“少城城事更新行动”发起对6个点位的设计征集就是一次寻求可持续运维的答案设想。基于少城更新的核心逻辑和策略逻辑,少城有机更新研究中心发出了两个项目,让多元力量来到少城,参与“城事更新”。一个是作为丰富城市旅游产品的“少城街巷游”,另一个则是“少城守护者”行动,广邀商业、居民力量、文创力量参与守护少城,留住成都。未来,少城也希望通过搭建优秀设计师和社区之间的桥梁,打破信息不对称,以深度参与社区营造的方式,走进少城,贴近居民。
少城文化浓缩了成都文化,本期的历史嘉宾李德异深度解读少城历史,在他理解遵循城市肌理于抽象而言是遵循内有乾坤的城市布局。乾道,体现保留城市轴线引导、横平竖直的城市肌理。坤道则是需要尊重成都经过数千年天然形成的地理条件。少城曾经也是移民聚集地,在这里也充分体现了因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包容性与文化多样性。“少城以里,三千年成都从未转移”,少城文化,应当作为成都文化的代表永久存续。
来自科技公司的张艳说自己像一个“闯入者”,在她看来,“数字化”或许也是一种新型的闯入,以新的技术手法,为城市更新带来新的方式。比起“闯入”,我们认为“融入”更为贴切,数字化既是社区发展所需要的工具,更是场景营造的一种新型方式。张艳介绍,数字化转型分为3个阶段:1. 数字化。实物可触摸的形态转变为一种数字化存在的数据。“少城”元素如何变为数据?可以是蔡老师的设计图、李老师的历史库等,将数字转变为数据,更长远的传承。2. 机制/系统生成,用数据为场景服务。比如AR+街区场景营造,当经过历史遗迹时,通过AR技术与历史影像重合,会产生代入感。或者AR+游戏的场景营造,在特色地点添加标记点,让游客寻找目标,通过手势,收集所有目标后获得奖品,赋能旅游景区游客互动体验。又或是整个场景与VR结合,在VR场景中体验“孪生城市”,让实体空间在虚拟空间无限扩大,获得双倍空间体验。3.迭代与创新。通过用户体验分析,便于店铺或消费场景的再创造,再升级。数字化在成都社区空间建设中已经成了一项评分指标,未来数字化也将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场景体验。
打造品牌或者IP是城市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一个好的品牌能够增加辨识度,产生吸引力。资深品牌设计朱星海来自研习品牌设计,在他的操刀之下产生了远家、诗婢家、隐庐精品酒店、三顾冒菜、生如夏花、何师烧烤等多个广为人知的品牌,他一直专注于生活方式的品牌提升,希望通过品牌给人带来不同的生活感知。做品牌和城市更新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未来也希望结合城市场景,通过一个个品牌的推陈出新,用IP讲好更新故事。
大家一直在探索少城文化的存留,那这种存留的表现形式和载体要如何实现?大家就这个问题也作了一些探讨。朱星海认为,存留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基于过去的基因做新的尝试,比如成都的“茶馆”,将茶馆品牌化,在旧的基因上做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成都市城市美学协会李卫东会长认为,成都最具代表性的是“院子文化”,就和北京的胡同文化一样,具有地方特色,在城市更新中对“院子”赋予新的品牌和内容,留住成都的“院子文化”。张艳建议可以采用数字化对历史建筑形态、历史信息予以保留,再通过场景植入到现有空间中,利用现代科技与历史进行对话。
当我们面临的城市更新问题都是边界条件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我们更希望采用多元介入的方式共同来探讨解决,这是“更新场”的目的,也是我们锐意设计中心构建公园城市设计生态圈的初衷。我们也欢迎更多对于城市更新有见地的朋友跟我们做更多维度的探讨,共同为公园城市语境下的城市更新注入新的能量。
策划:易小楠 、Lisa
摄影:lisa
编辑:易小楠、高梦菡
校核:蒲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