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城市大了,人心却小了,城市里高楼林立,大厦丛生。人们家门上都安装上了防盗门和猫眼,保护了隐私却也阻隔了联系。随着城市的急速扩张,多代人之间形成隔阂,人与人逐渐疏离,“社区”的存在和重要性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忽略。 其实,人们的内心也期盼着邻里间的微笑问候,期盼彼此之间熟稔畅聊,互相照应。并不是邻里人情淡了,而是寻不到一个地方逗留欢笑,寻不到一种更好的方式彼此开怀交流。 让孤独的个体重新联络,让多代的群体重新融合,在社区中融入生活、共同文化、兴趣,让大家在信息时代重拾上个世纪的邻里记忆。
▲现场照片
设计团队出发去现场调研的那天刚好遇上绵绵细雨。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雨滴落在地上的积水上形成一片片涟漪,好似千针万线把整个场地缝合在了一起。突如其来的一场降雨正好也引发了设计灵感,我们的社区是否也可以像雨滴的涟漪一样紧密连接在一起呢?四面八方落下来的雨滴,就好像目前已经存在隔阂的人们,在空中毫无交集,但落在地上就连成了一片,我们的社区也可以像涟漪一样成为日常生活毫无交集的人们的关系枢纽。
▲概念提取
内容来源:相对建筑
▲形体生成 ┃建筑设计 建筑与基地间应当有着某种经验上的联系,一种形而上的联系,一种诗意的连接。雨滴社区是一个融合全龄化的社区,让每一代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空间相伴重塑记忆中的邻里情,树荫环绕的雨滴社区,带着孩子晨跑的年轻妈妈能遇见邻居家早起的奶奶,傍晚喧闹的市民舞台,买菜回来的爷爷忍不住和老邻居在石桌上斗一盘棋。相约去买手店的邻居小姐妹,倒很有默契的成了好闺蜜...... 居于此地,人们的距离会渐渐拉近,走街串巷,彼此关心的邻里情将延续传递。 ▲鸟瞰图 ▲总平图 通过置入不同的功能,让每代人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打破社区给人留下的固有印象,让这里成为多代交流碰撞,相互欣赏的未来社区的一次尝试。 ▲入口广场 在社区入口处用水系和大树造景的同时隔绝了马路带来的嘈杂。层层递进的入园仪式,利用框景的空间手法来塑造,丰富层次和视觉体验。 涟漪状的大台阶体块错落有致,形成看与被看,相互欣赏的场景。围绕舞台错落着不同时代的人可以玩的看台,广阔的戏剧化布局视野,形成有序列的大台阶,为市民创造交流的场所。 ▲市民广场 底部大广场作为舞台,建筑作为舞台背景的存在。广场的功能是多样的人们可以在此看露天电影,跳广场舞,表演等等。公共区域为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创造了条件,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枢纽。
▲更多图片
▲剖面图 剖面利用台阶和自然环境,形成多个空间,赋予每个空间有多重功能, 激发各种新的可能性。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建筑空间的环境再创造。室内设计的概念提取来源于四川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一块幕布、几束灯光,皮影戏剧演绎着人间烟火气。 ▲社区服务中心室内 ▲文创驿站室内 ▲党群服务中心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