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农耕文明让中国人民对于田园有着天然的向往。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很多居民也在见缝插针地延续着耕种的梦想,城市中一些闲置的土地被市民们默默利用起来种起了蔬菜。社区改造项目中,是否可以合理为大家开辟一块这样的空间,唤起老人的乡土情感,让孩子有机会和作物一起长大。
给社区一亩田,圆城市居民的一个田园梦。
一亩田
成都雨后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社区美空间金牛区组二等奖
主创团队:雷波 王婷婷 张燕 郭梓恒 殷娟 王桔
在自然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里,社区公园侧重于邻里交往和社区生活,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最便捷最频繁的联系。我们的设计场地位于成都市三环与绕城之间的金牛区金泉街道何家社区,用地方正,周边为集中商住用地,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社区公园。项目占地面积7356㎡,用地性质为公园绿地。改造后的功能定位希望体现在地文化,服务于周边居民,建成以“绿色生活、健康人生、文化社区、儿童成长”为四大主题的综合性全龄场所。由于场地周边都还处于在建状态,在现场踏勘调研时我们并没能采访到何家社区的居民,但是项目组认为之前做玉林院子时的调研经验应该也可资借鉴。根据玉林经验,社区公园在工作日基本是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的天下,在周末则有社区组织的各种社群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为社区带来些什么呢?
对于备受呵护的下一代,他们貌似什么都不缺?
对于多少有些社会边缘化的老年人,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对于周边居民,什么样的社区才是有温度有内涵有吸引力的社区?
以上,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
而设计灵感则来源于上海的社区花园实验。
自2014年以来,同济大学的刘悦来老师带着四叶草堂,在上海造了120个社区花园和超过700个迷你版的花园。通过社区种植这样一种看似无比纤弱的改造手段,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抵抗并逆转大规模开发对城市无情的格式化进程,使城市原本荒废的剩余边角空间化身为具有高度社会凝聚力的情感场域。——2021“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词
这样的社会实践,正是我们想象中最有价值的设计。
场地中有一栋两层高框架建筑,现用作临时售楼部。鉴于建筑本身成色尚新,设计加以保留,以后可改作社区活动中心。西侧一层挑高大空间可用作咖啡馆兼多功能礼堂,东侧两层小空间可用作社区服务用房。建筑北面西侧是工棚料场,东侧有一块集中绿地。设计决定保留绿地,利用现有的硬地加建构筑和设置活动场地。保留绿地里也可以开辟一些活动空间,供太极瑜伽吹拉弹唱等兴趣小组使用。绿地对面则考虑加建一个连廊,与现有建筑一起形成C字形半围合空间,处于半围合空间中心的则是刚刚好666.7平米的“一亩田”。
这一亩田,给爱好种植的老人提供了一处用武之地,大家可以在社区引导下共同耕作,分享成果。也给淹没在高科技产品中的小朋友一个认识自然,学习农耕的机会。希望他们从小就能明白:风雨日照、土壤虫鸟,四季变换,原来都与人类息息相关;一箪米一羹食,原来都来之不易。更是邻里间建立联系的一个纽带,让老人的智慧和经验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传承。白天,老朋友们可以在连廊里休息、棋牌;下学的小学生可以守着田里的蔬菜瓜果,看书作业做手工,与作物一起成长。
夜晚,大家可以坐在连廊尽端的大台阶上,来一场田野露天电影。大台阶下面设置为种植主题的花店,提供种子、土壤、有机肥、工具和鲜切花。
连廊外侧整个环线设计为健身场地:花店外墙用于攀爬,连廊转角甩下一只大白猫滑滑梯,西侧步行商业街空间一排健身器械和乒乓球台,南侧建筑外开阔空地适于广场舞和轮滑。
整个场地外围的活动设置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为特定人群服务;场地中轴线则是无差别的社区活动中心。花店外墙可作公共留言板;北入口的跳泉拱廊限定空间;树林边的下沉篝火、菜园旁边的大长桌、中轴的林荫大道,为节假日的游园、集市及各种社区活动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凭心而论,总体设计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冲击性地夺人眼球,没有夸张的造型和高科技的加持,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体贴用心。
想起多年前一位业界大咖说:处处合理即是创新。
我们追求的不是感官的刺激,是心灵的平静。
我们创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真实的链接,而不是虚拟的交流。
我们想要传递给社区居民一种信念:世上最宝贵的是日月星辰、是时光轮回、是互帮互助、是团结友爱。
我们希望带给孩子们更加纯真自然的童年;给老人更加幸福温暖、身心健康的晚年;给社区一个充满活力、无限可能的空间;给城市一个可复制、值得推广的社区花园样板。
策划:王济民、易小楠
编辑:易小楠
校核:蒲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