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成都首届社区美空间创意设计全球征集评审已经全部结束。这是一次从社区治理角度发起的对设计的思考,整个过程我们看到很多团队从不同角度对社区的理解进行了表达,也有很多用心呈现的作品。
征集活动的结束,也是一场更深入的探讨的开始。
接下来,我们也希望和一些设计师进行对话,探讨对于社区营造的不同理解。
这次探讨,将从天府新区南新村邻里集市开始。
『项目区位位于距离市中心大概50公里的南新村。南新村共9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6249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768人,人均可支配收入30228元。场地面积约3913平,北侧为农贸市场配套建筑,西侧为在建的邻里中心,东侧南侧为安居房。』
同一屋檐下
殊至建筑 |史洋
社区美空间天府新区南新村邻里集市组二等奖
RACENTER:当拿到这个场地的设计任务时,你们是怎么去破题的?
邻里集市内部现状
邻里集市外部空间现状
在市场大棚内部,售卖、闲聊、打牌同时在发生。夜晚的时候场地中基本上没有人使用,偶尔会有小朋友打篮球,三三两两聚集在场地周围的底商门口闲聊。
我们采访了一个长期在市场出摊的商户,主营蔬菜与肉类,给我们最大的反馈就是,人太少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4、500块,不好的时候只有2、300,租一个摊位要1600块,对面底商租个仓库1600,一个月两口子能赚几千块的辛苦钱。现在居民都是老年人居多,大家都有老年免费的公交卡,坐着车都去周围大的市场了。
这是这个市场的真实写照,我们希望我们的改造未来能留住现在的使用群体,从心理上接受,从经济上承受。这是我们做这项工作的前提。
现状交易场景
菜市场(图片来自网络)
天府新区南新村邻里集市 殊至建筑
在策略上,我们选择在原先市场位置上进行建筑重建,保留原先2/3售卖摊位,其他空间设计成为能够容纳多场景转换的社区服务装置。市场的主体结构采用单元式木结构体系,标准化的柱网便于一整个大屋檐下承载丰富可变的售卖场景。
青砖建造的社区服务装置为居民提供新的社交可能性,并且同时提供外部、内部、屋顶等不同层面的活动场所,将原先单维度的市场空间转化为多维度的社区中心。
在前广场上,移走了原先停车功能、增加绿化种植,设置居民健身、篮球等功能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完整的社区活力聚集地。
天府新区南新村邻里集市 殊至建筑
RACENTER:你们对于乡村社区中心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感受?
史洋:我们对乡村社区中心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试图更加清晰得理解把握其发展的脉络,从而对未来的走向做出更有策略性得判断。建国之后乡村社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78年的兴起阶段,突出的是政治活动方面,各类动员大会成为聚集村民的有效手段。电影在乡村也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形式出现。
改革开放以后为社区中心的兴盛阶段,由于集体劳动解体,闲暇时间增加。农村社区生活的中心成为便民服务,信息传播和休闲娱乐的场所。90年代末年随着外出打工潮的出现,村民中心成为村民对外电话沟通的聚集地。
随后电视与手机的普及,村民的活动半径,公共空间的使用必须性大大减弱了。由于经济发展90年代中后期,乡村社会开始出现贫富分化,某种程度上经济方面差距让村民之间的交往大不如前。
RACENTER:从未来运营的角度,你们希望从哪些方面来提升社区的凝聚力?
史洋:在未来社区的设想中,方案希望能够通过三方面的内容能够从最底层逻辑方面重新塑造社区凝聚力。
一是在宗族活动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行的方式,将地方的传统民俗活动,庙会,节庆等进行重新挖掘再造,并提供空间上的支持。
二是通过建立社区间的竞技比赛,如社区篮球队等手段,增加村民交往的机会。
三是创造更灵活的广场空间,为未来更多的政治性活动提供场所, 使得单一有限、不断衰退公共生活走向丰富多样。
天府新区南新村邻里集市 殊至建筑
策划:王济民、易小楠
编辑:易小楠
校核:蒲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