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活动火热进行中 10月12日
I
10月13日

已结束

西塔社区的城市更新

基于成都首届社区美空间全球创意征集活动,锐意设计中心与《城市 环境 设计 (UED) 》举办了一系列活动,2021沈阳城市专家论坛:西塔社区的城市更新——是成都社区美空间全球设计征集活动的系列联动活动之一,之前已经在北京、成都成功举办两场,本次论坛主题为《西塔社区的城市更新》,已于2021年10月12日下午,在华润置地时代之城多功能厅成功举行,下面就是本次活动的精彩内容分享。

▲嘉宾合影


1.

嘉宾发言


▲杜秉旭

《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执行主编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国际图书出版中心主任

出版产业研发中心主任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杜秉旭主任开场致辞:

社区更新是当前城市发展阶段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也叫城市微更新,从手法的角度而言,又有称之为城市针灸的。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老工业基地,在沈阳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工业化时期的快速发展,所以它的另一面就是,并没有保存好太多的城市印记。因此,本次的论坛,和前两次以分享项目为内容的形式有所不同,而是取了沈阳的西塔社区的城市更新为主题,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进行学术探讨。




▲张铁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院院长

第十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

张铁院长简要分享西塔社区的城市更新调研:

非常感谢诸位专家的到来,也感谢成都锐意设计中心、UED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的这次论坛,给我们沈阳一个面对建设领域专家的、关于城市更新的发言机会。


关于论坛。

这次论坛基于成都首届社区美空间全球创意征集活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将美学元素融入社区设计建造中,领略社区生活美学,体验成都地道的市井味和浓浓的烟火气,打造成都独特的城市IP造成全球性影响。此次研讨呼应成都社区美空间竞赛的主题,选取了沈阳西塔地区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城市背景、人居背景的区域来展开讨论。

关于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行动在近两三年,在建设领域出现了很多有关的提法,它源于当前国家城镇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当前面对的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更多是“如何做的更好”的问题。这是社会和城市发展进入一个必然阶段的结果。

往更久远、更宏观去追溯,城市更新起源于欧美,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城市更新主要是70年代之后在美国、由高速城市化之后的一些变化引起的。当时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例如低收入、种族、宗教、人居品质的恶化,造成了新区的大规模开发和税收情况变动,这就产生了城市更新运动。


1980年代以后,欧美的大规模新建设趋于停止,进入了谨慎的渐进式的更新过程。我们国家现在放大来看和美国的近百年发展历程是相似的,突进的快速发展阶段转变到了寻求精细化发展的阶段,这个时候,城市更新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就浮现了。

中国的传统社会和当前社会的模式,和西方现代社会的模式差异巨大,所以中国的城市经历了更猛烈的冲击,原有物理环境的起点是比较低的,当时难以承载生活需求,因此一段时间风风火火的大拆大建。因此也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发展是拆迁出来的,这样一个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历程,就不赘述了。

我们对城市更新也是有一些自己的不同角度的看法的,在选题之前,也思考了很多西塔地区的情况,它存在有保护和更新之间寻求平衡的点。另外,更新过程中参与的各方、各种身份的主体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或愿景,也都是有所不同的。如何更好的协调这些关系,也是城市更新里要面对的大问题。

沈阳的城市更新。

国内最近两年提倡有机更新,包括北京很多的街道、胡同,近期的上海、深圳、成都,一些项目的推进都是在遵循着符合市场规律的逻辑来进行更新的,出于不同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模式,甚至于气候条件,因此完整的城市更新项目并不太多。但是也出现了诸如红梅文创园和奉天工厂之类用原有旧厂房进行改造的项目,他们背后有一个很好的商业逻辑。我们今天沙龙所用的这个环境,以前就是沈阳的一个很大的铁路货运仓库。

沈阳近年来的城市更新项目案例


沈阳西塔社区现状

西塔。

沈阳人都比较了解西塔,它是城市老城的核心区域,占地大约一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大概5万多人口,朝鲜族的比例大约20%——历史高峰时期还要更高。西塔民族聚居区最早是日俄战争的背景下产生的,日本作为日俄战争的战胜国,接受了沙俄的在华特权,因为修建南满铁路,所以从朝鲜半岛征集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这些廉价劳动力有居住要求要接近南满铁路,又要在城市边缘区域,所以设置在了这么一个地方。二战以后这里的人民并没有完全离开而是在这里继续聚集,就形成了西塔地区这样一个非常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区域内的文物建筑也有不少,但朝鲜族文化特色并不明显,反而是历史各个时期各个类型的建筑都有,比如西塔就得名于宗教建筑的白塔。

西塔地区城市区域分析

西塔历史照片

西塔地区的优势主要是:位于城市核心区地理位置优越,城市周边的交通配套比较齐全。人口密度比较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强烈。历史原因形成的商业范围浓厚,业态多样。少数民族聚居地风貌明显。另外还有对韩、朝贸易都导入和产业植入都需求非常迫切,当前西塔以餐饮、服务为主,其实对韩贸易的高端商品贸易以及医美行业都入驻需求都很高,但是苦于没有空间。

西塔的劣势也挺明显,交通拥堵严重,有贯穿性的车流、社区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品质差,商业和居住的矛盾加剧。给排水和电力设施都相对落后,公共设施包括停车的问题,改造难度也很大。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产业升级空间也比较小。现在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西塔的商业业态和经营者已经开始转移到其他区域,这样西塔本身的产业基础就受到了相当的影响。

西塔街景

(左侧:繁华的沿街底商;右侧:局促、待修缮的社区内景)

西塔夜景


所以西塔的优点和劣势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产业发展和现状之间的矛盾,还有人居环境和现状之间的矛盾。

城市更新正是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来给城市区域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还需要采用更宽广的视角,去制定不仅仅是满足某一单方面利益的对策,来对项目获得平衡的解决方案。

城市更新还需要全部的参与者,包括居民、投资商、建设者、管理者来努力,任何一方不可能单方面解决问题。对于设计者而言,应当跳出设计师思维来面对可能要服务的所有对象。这和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条殊途同归的路。

这其中有一些其他需要面对的问题,例如沈阳作为北方地区,像南方地区一样的公共空间或者开放空间很少,主要也是出于气候和文化、消费习惯,导致了对城市公共空间需求的类型和南方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西塔的重要性还在于能够获得沈阳模式——或说寒地模式——的解决方案。将在东北地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以上为发言概要)


除此之外,张铁院长还指出海外唐人街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案例,另外在国家提出的低碳和数字化背景下,西塔社区或者虚拟空间与社区经济相结合,也是延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西塔社区的调研报告分享结束后,各位与会学者也分别发言并围绕相关议题进行的点评和讨论。




▲吕正华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会理事


吕正华:

张铁院长所提到的内容主要是城市物质层面的内容,城市更新还涉及到非常多的东西,其中包括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举个例子:北京大栅栏的北京坊项目,改造的非常好,历史的传承与发展,空间、尺度等方面做的都很好。但是业态经营却是比较差的,大栅栏一期也有类似的问题,很多商铺关着门,甚至根本没经营过。更新之后不能保证城市一定有活力、一定有发展,居住环境和就业一定能改善,那更新的意义又何在呢?

北京坊做的非常好,很多大师作品。投入极大,由于是历史街区,受容积率的限制,拆迁、建设的成本较大,传统的商业业态根本付不起租金、经营收益覆盖不了房租。那这种项目从城市更新的角度看就不一定是成功的。


早期沈阳太原街改造时,有一个商业开发项目,当时改造完的租金,可能只能支持金银首饰的业态。现在很多商业街里的业态都慢慢变成了一种不是老百姓的需求的业态——因为它的租金和改造模式使得它只能做这一种(高收入、高附加值的商业)业态,很多老百姓需要的传统的业态就被挤走了。

所以城市更新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它是非常大的概念,从设计到对城市的治理体系的建设


举个例子,美国的城市中各类图书馆之间是互相联网的,你要借任何一本书,都可以去家附近的图书馆借,如果没有的话,没问题,他能从全市的图书馆去调这本书,还书也可以在任何一家图书馆来还。其实这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之一,是城市功能的完善、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们的城市实际上缺乏的是各种体系之间联系的建立,诸如步行道、自行车道、生态系统之间,互相的联系还不够密切,系统不健全、各种被阻断。城市品质的提升,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形象的提升,还要靠各种相互联系的体系的建立,只有体系健全了、联系形成了,城市整体的品质提升才会体现出来。

西塔地区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其建设时期在80年代末,那个时期对未来的预测还很不够,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空间等各种概念都还比较落后,就导致了今天看到的这种高密度纯功能性的建成区现状


沈阳西塔地区跟美国一些城市的唐人街相比是不一样,西塔地区是一个住宅区建设,临街商业网点的规划理念,由于朝鲜族居民聚集,使得其商业网点成为朝鲜族特色的餐饮娱乐聚集区,而国外的唐人街,它是在华人聚集区形成的为华人服务的商业聚集区。它的业态要更丰富一些,包括很多华人相关的各种服务,像律师事务所、职业介绍所、中医诊所、学校、寺庙中式餐饮、购物等等。西塔未来的发展也应当是要适应现代人生活,不应仅仅是餐饮、洗浴、娱乐等传统商业业态。要引进新兴业态,但新的业态能否生存,还要看更新的模式,如果还是房地产开发思路,那可能也面临“北京坊”的问题。这都是未来西塔要进行社区更新的问题所在。

(以上为发言概要)

西塔街景

除此之外,吕正华院长还就“城市是要绅士化还是要平民化”、城市更新和治理过程中的战略和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的评述。包括对闲置厂房、存量空间进行操作所需要的政策、审批、产权等问题,他指出,在城市更新过程当中,公共政策、法律、法规和的跟进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仅仅改善了城市面貌,但并没有获得城市和业态的发展。

只有通过更广泛的政策层面、社会治理方面的公共政策的保障,城市、社区更新才能按照设计者的预期来实现。




▲唐佳丽

资深新闻工作者

《辽宁日报》经济新闻编辑部首席记者、高级编辑

曾任《中华第三产业报·大东北证券》主编、

《时代商报》副总编辑等职

从业经历近30年

唐佳丽

最近一段时期恰好做了不少和城市更新有关的调查稿。先后做过辽宁省传统村落的调查、辽宁的工业遗产调查等等。颇有体会。

我觉得城市更新,特别是对于社区更新,其中有几个目标, 加速推动城市的“新经济” 、重构和发展城市的“新功能”、  打造城市的“新意境”、 引领城市建设新科技。    

城市更新,要突出一个“新”字。

一、 性格如故,需要保护

不同的地理结构、气候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各地区往往会扎根不同的人群,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这就是“故”,是地区性格特征,也是我们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应当注意呵护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城市更新的话题很火,一方面是土地增量不足,必须从存量上求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也是受政策方向的导引,人们不可不把握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做城市更新,更要认清形势。几个月前,辽宁省刚发布相关文件,提到“不得大拆大建”的说法,这也客观要求我们要做好城市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正是体现城市性格的的载体。这个需要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作为前置条件去思考——从文学角度上定义的话,就是“这一个(城市、社区)”的特征。

二、气质常新,需要发现

如果说禀性难移的话,不同时代,同一个城市、地区也应该有不同的气质,这是城市更新进程中,必须注意大力发扬的。比如,深圳拓荒牛,成都“巴适郎”,上海的精英或者说“时髦范”。本质上说,这些城市气质的形成,既是植根于当地的性格,更是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每个时代,不同地区的气质,总是与建筑,设计,风格相匹配

因此,我们在保留城市和地域性格特征的同时,应该前瞻性地去思考,被设计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气质,才能成为与其性格符号、时代发展相匹配。 

比如西塔,他的气质,应该是之前的汉城,还是现在的首尔呢?

气质的构成,也不是一个场景就能表达的。设计不能做太满,要有节奏。

三、未来已来,需要投入

此时谈城市更新,不得不谈数字化智能化。“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不单纯是目标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须。

设计中,数字化的场景实践有多少,是否具有高执行度,是否为数字而数字?

是否为未来的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举个万豪的例子。是否设立马路牙子,设计者和主政者是有争论的,最后先进的败给落后的。我们的设计能否保全,如何去坚持。

投入思量与精力,真正地投入身心去完成空间设计。

四、人是根本,观念更新

不论是建设者还是空间的“拥有者”,他们的观念更新、参与程度要高。

目前,需要更新的位置,大都具有相当的历史沿革,同时,居民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人” 。空间设计,如果没有他们主动参与和正向推动,最后也会重归老路。老人未必不接受新事物,只是新事物和他们有代沟、强烈的割裂感的话,会让他们本能的排斥,进而成为阻力。 

设计时,把人的因素提前考虑进来,会使自己的心血,能持续被延续。

(以上为发言概要)

付瑶

教授,博士生导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

辽宁省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科东北城市更新与设计方法研究方向负责

UED

西re-constructionrenewalre-development西70西2003西西......的。

绿使

使UED

1999西201660西14%2018


使西


2019西

BDG20使


2.

在嘉宾陆续发言之后,各位嘉宾就更多的关于城市更新、社区营造、西塔风貌保护等议题,从社会、人文、民族,以及基础设施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论点。专家们认为,西塔社区,其最值得保护的不是建筑的物理风貌,而是其具有活力的生活状态。设计师和决策者,更多的是应当倾听社区在地者的意见,把社区的居住者纳入决策过程,建立良好有效的听证体系,以点状的提升带动城市更新工作整体的发展。

-END-


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