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火热进行中
08月14日
I
08月16日
已结束
编者按: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承载着市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与情感需求。目前2021年中国·成都首届社区美空间创意设计全球征集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区的关系、社区与城市的关系都将被更加关注重视。杭州作为与成都气质相似的城市,在未来社区的创建上已有了一些探索和思考,这期话题由专家孙勇与大家一起分享创建未来社区的建设理念。
本期嘉宾 | 孙勇
杭州千城建筑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浙江省未来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
RACENTER:浙江省未来社区创建在全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未来社区区别于传统社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孙勇:未来社区的特点首先是路径创新,传统社区是建房、销售、最后获利的过程,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楼盘的溢价,但是未来社区是基于社区居民的需求,去创建场景,然后去匹配相应的空间和功能设施并考虑社群活动组织,实现社区持续的运营迭代;其次是在打造标准上,通过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框架要求,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体现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科技的和谐关系,从人的需求出发去匹配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与治理这九大场景;最后未来社区具有四种属性:一是坚持现代化属性、防止一般化倾向,即聚焦数字化、突出新建造、融入新技术、推广新治理,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市民生活场景;二是坚持家园属性、防止房地产化倾向,即建好邻里交往中心、建好公共文化空间、建好美好生活链圈,实现从造房子向造社区造生活转变,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美好家园;三是坚持民生属性、防止“贵族化”倾向,即集成民生服务、促进创业创新、推动共建共享,将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四是坚持普惠属性、防止“盆景化”倾向,即把未来社区建设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城市旧改新建、有机更新的全过程,加快推动从个案“试点”到面上推广。
©千城建筑-柯桥福全金三角未来社区
RACENTER:您刚才提到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这些场景是以具体的数字指标来量化,还是通过其他方式来约束要求呢?孙勇:这九大场景里面分了邻里、教育、健康、创业,服务、治理6个软场景和建筑、交通、低碳3个硬场景。场景有数字量化方面的要求,如交通场景里有5、10、30分钟出行圈的要求,5分钟是停完车步行到户,10分钟是社区居民步行到达公交站点,30分钟是物流配送到户;再比如邻里场景需配置不小于600平米的社区礼堂;教育场景需要配置不小于1000平米的幸福学堂。场景有机制方面的创新,如邻里场景采用邻里积分机制,促进社区居民热心参与一些社群活动,获得的积分可以在超市进行购物或者参与社区职业教育培训,通过积分机制形成邻里之间共建共享共用,交往交融交心的氛围。场景有技术创新方面的要求,如建筑场景采用数字化CIM 技术平台,实现建筑实施建造的同时数字建筑孪生共建;低碳场景在能源输入端希望能改变能源结构,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热泵+蓄冷储热“等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交通场景采用智能共享停车系统,应用AGV智能停车技术等。
RACENTER:您刚才提到机制创新,这些机制应该是偏向于社区运营层面的,类似邻里积分的机制创新还有哪些举措?孙勇:我们从社区活化角度考虑了很多机制创新的举措,比如教育场景里幸福学堂采用“功能联办”与“错时使用”的共享策略,下午4点半可以作为学生放学后兴趣培养的学习空间,工作日的白天,可以作为老年人的老年大学,双休日可作为职业白领职业教育或者兴趣培养场地;如健康场景采用时间银行的方式,健康老人通过护理介护老人获得时间积分,积累的时间积分可以用于日后自己需要护理时使用或者转让给他人使用。创业场景针对创业人群搭建众筹融资的服务平台,采用“定对象,限价格”的特色人才落户政策,人才公寓采用“租售同权”的政策。
©千城建筑-嵊州白莲塘未来社区
RACENTER:未来社区是一个综合建筑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综合课题,从设计这个角度,未来社区对设计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孙勇:未来社区是建筑学与多种学科交融集成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学、社会学、人文学、经济学及前沿新兴科技等,涉及的面非常广是一个很系统庞杂的工程,对于设计者要能从全局上把控大的方向。举例来说,城市学方面今后城市的发展方向会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加密城市”,将呈现“小街区、密路网”的特征,从大尺度建筑、宽马路转变为小街、绿茵更富有生活情趣;一是“混合城市”,不再强调功能分区,将工作、居住、交通、购物、休闲、文化混在一起;转而变为“垂直分区”,随着高度的增加,分别布置交通、商业、公共空间、办公、住宅等物业,即“TOD”开发模式。再说人文学,“人本化”是未来社区的三个价值坐标之一,强调“以人为本”,在社区建设中要强调保留街区的历史记忆,首要是要保住城市的基因,即城市肌理,肌理比单体建筑更重要,留住城市的成长记忆,这样梦里老家不再“无系挂”,文化自信就有了“系缆桩”。
对于一个具体项目而言,未来社区的规划单元是50-100公顷的用地规模,作为设计师既要保证用地范围内的设计,还要综合考虑用地范围周边三公里的公共设施配套,如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针对项目所在地的资源禀赋,同时用发展的眼光考虑社区居民将来的需求,功能织补,场景嵌入,完善步行生活圈,提升片区活力。同时我认为设计师应该去了解一些项目运营、土地一二级联动、资金平衡、项目投融资、项目开发模式等知识,并将这些进行整体思考纳入到设计体系中去,这对于设计项目负责人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千城建筑-金华山嘴头未来社区
RACENTER:社区的居民、文化本底会存在一些差别,未来社区九大场景的要求,尤其是一些硬性的要求,是否会给社区的建设上带来限制,导致大多数社区建成后都是比较相似的而没有自己的特色? 孙勇:首先未来社区的确是一套标准理念,但不是仅仅限于九大场景,我们还可以创建更多的特色场景。其次根据每个项目的资源禀赋与特点,如城市能级、地域文化、产业特征、自然生态、公共配套、服务人群各有不同,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亮点场景,比如一个地方正好有很多学校,那我们可能就把教育场景作为主要场景,一个地方如果有很多医疗资源那我们可能会把健康场景作为主要场景,所以未来社区肯定会有亮点场景和普通场景。
©千城建筑-mix block
RACENTER:未来社区的建设提升是为了提升居民的一个生活品质,营造出留得住乡愁的社区环境,那公众的参与方式是怎么样的?孙勇:公众的参与方式是前期开展项目设计时会对社区居民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痛点,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营造乡愁”会根据每个社区的特点来进行策划。规划新建类的社区,我们会更多的考虑体现新模式、新文化、新技术、新标准,打造标杆引领型的未来社区,这类社区对“乡愁”方面的关注会少一些。对于一些有历史文脉、文化古迹的社区,我们就会从留住乡土记忆的角度去重点打造。比如我们设计的金华婺城八咏未来社区,社区位于金华古子城,周围有八咏楼、万佛塔、太平天国侍王府等文物景点,设计中我们在社区邻里中心外围设置了盘旋而上的斜向坡道,社区居民在坡道上行走的时候可以对望远处的金华万佛塔,通过这一巧妙的设计手法使居民行为活动与历史古塔之间发生了视线的交互与碰撞,从而实现了古今对话的场景;斜向坡道同时也成为社区居民户外邻里活动、健身漫步的场所;坡道对消除邻里中心的建筑体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让邻里中心与周边历史保护建筑获得了更好的协调关系;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我们邻里中心并未采用中式古建符号,反而以最现代简洁的玻璃幕墙作为建筑外表皮,幕墙印射对面太平天国侍王府的古城墙,新老建筑实现了融合共生。通过以上建筑设计创新使社区居民之间、居民与历史文化之间产生了很好的互动。
RACENTER:未来社区针对新建和改造类型的社区而言在设计上有哪些不同的侧重考虑?孙勇:我们将未来社区分成5个类别,有整合提升类、拆改结合类、拆除重建类、规划新建类和全域类。首先对于社区建筑风貌相对较好的,但离“美好家园”要求还有差距的存量社区,我们会采用整合提升类的策略,主要以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和“补短板”式“三化九场景”功能嵌入为主,整合社区现有运营资源,增补优质社区公共服务配套,重塑社区生活圈活力。针对2000年以前建成、普遍采用多孔板建材、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住宅小区,开展拆除重建类创建,以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高级改造形态为目标,系统性打造“三化九场景”体系,积极落实建设运营一体化,兼顾未来发展适度留白,实现“一次改到位”。针对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老旧小区与建筑环境品质较好的住宅小区混杂的社区,开展拆改结合类创建,统筹协调保留与拆建区域,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片区联动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系统性开展“三化九场景”功能与业态植入,保留部分参考“整合提升类”方式,拆建部分参考“拆除重建类”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旧改新建区域整合于一体。依托省重大发展平台,优先在人口集聚潜力大、公共交通便捷、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禀赋好的城市发展核心区,开展规划新建类创建。在条件成熟的相对独立城市区域或主要平台范围,全域响应未来社区建设理念、标准和模式,开展全域类创建,全域未来社区一方面需参照前四种类型做好单点上的创建工作,另一方面需统筹创建项目群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织补,构建完善的九大场景功能空间“拓扑网络”和“城市大脑”系统。
©千城建筑-金华婺城西郊未来社区
RACENTER:未来社区的营造成本会比传统社区增加许多,9大场景的植入也会带来地块价值的提升,那么未来社区的投建如何在民生和商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孙勇:未来社区是民生工程,要让老百姓搬得进、住得起、过得好。未来社区主要针对两类人群一是针对回迁安置的人群,二是针对各类引进的人才,所以在人群导向上未来社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房,是民生保障工程。其次政府对未来社区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扶持政策,比如土地出让金除中央计提外全额返还到项目上来支持未来社区的创建。第三未来社区提倡提高土地的高效混合利用,允许试点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来实现资金平衡。第四在资金筹措上通过财政金融体系的机制创新,相应提供一些低利率的未来社区的信贷产品,鼓励未来社区多渠道融资解决社区建设的资金压力。
©千城建筑-绍兴越城棒球未来社区
RACENTER:成都和杭州是气质非常相似的两所城市,对于成都提出的公园社区建设,您从杭州的实际经验出发和对成都的了解来看,对成都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孙勇:杭州与成都两座城市从城市的能级上来说是比较相似的,两个城市都有很好的产业和经济的基础,在数字城市的探索上也是走在前列的。成都和杭州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杭州人从居住习惯上来讲是非常强调住宅的南北朝向,这导致了长三角地区的住宅多以南北向兵营式排布的,很难形成一个开放友好、复合活力的围合式街区。成都最大的优势在于住宅不太讲究南北朝向,建筑空间可以做到水平向围合,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商业、休闲、开放、复合、友好的B.L.O.C.K 街区。再者成都有很多漂亮的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可以给市民提供邻里社交活动场所,这些公园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开放空间与人群活动结合起来,就会创造出很多生活化的场景。杭州的未来社区更强调数字化,未来社区数字化是实现数字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成都的未来社区更强调生态化打造公园社区,人本、生态、数字是三个最为重要的价值坐标,杭州与成都可以相互借鉴对方好的经验与作法,共同探索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路径。我认为杭州和成都两座城市共同的努力方向是要更强调步行生活圈的打造,根据人群的需求提供更为便捷的公共设施和生活配套,为社区居民提供开放活力、连续丰富、有烟火味人情味的街道与场景,来提升社区的活力,实现片区功能织补,重塑城市核心圈层能级。
©千城建筑-mix block
(the end)
访谈记者:易小楠
文稿整理:蒲静
编辑:易小楠,蒲静
校对:蒲静
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