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以及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的发展背景之下,对于发展的精细化要求使得自下而上的思考显得越发重要,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美空间作为设计美学与基层治理结合的空间载体,在当下格外具有时代意义。本文通过对社区美空间创建的意义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区美空间的创建对于城市场景重构、存量空间盘活、美学价值挖掘、居民凝聚力提升以及设计方式变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视察天府新区时提出,成都在城市治理中 “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2022年3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城乡和住房建设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提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践行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理念,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首届届社区美空间十佳社区美空间设计作品 ©厚石建筑成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要求加快幸福成都建设,不断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社区美空间”是成都市在2020年提出的概念,也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官方定义为“扎根于社区,以社区范畴为主要服务半径,提供普适审美体验,深度黏合社会价值、生活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空间场景。”社区美空间的建设要求完全切合了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从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等方面全方位呼应当前城市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诉求,以无数个微观角度的空间打造构成了宏观的公园城市社区空间营造体系。首届社区美空间(蒲江县组)第三名设计作品 ©澳创国际工程设计(深圳)有限公司“城市更新”是在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必定迈进的阶段。成都市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77%。并且城市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的驱动之下也将持续处在动态更新的过程中,否则便会走向建筑退化、活力丧失、服务低效的消极城市状态,成都发展到当前阶段,也亟待打开新的发展格局,促进城市二次生长。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正是为成都市当前状态指明了一条发展之路,公园城市不仅强调物质上的空间环境打造,更强调以绿色友好的空间为载体, 统筹生态、功能、景观、业态、活动组织等多维要素共同营造城市氛围,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即通过多元化的场景打造,提升人民的主动参与度,来激活城市的能量。 首届社区美空间(金堂县组)第一名设计作品 © 厘亩建筑研究室 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小单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成都市的城市社区表现出明显的国际视野和在地特色,可以说是在当前的全球变化语境和地方治理线索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和社区更新之路。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兼具真实性和戏剧性的场景营造,激发社区消费活力,增强人才吸引力,进而建设“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而形成“人、城、产”和谐发展和在地性社区更新的逻辑关系。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区的窗口,最能直接响应居民生活需求、展现在地文化、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因此做好人民家门口的场景营造,对提升社区活力、增加居民黏性、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都在未来公园社区建设要求中提出了生态融合、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建筑空间、绿色出行、休闲消费、创新创业、智慧应用、共建共治共享“九大场景”,集人文化、开放式、复合型、低密度、空间美、包容性、高智能、有韧性于一体。社区美空间创建工作将公园社区的九大场景要求贯穿始终,重视居民在各类场景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加强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的情感联结,将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零散的微空间毛细能量进行集结,汇聚成激发城市活力的巨大能量。首届社区美空间(蒲江县组)第二名设计作品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Vassilia Pirierros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在城市扩张的高速增长时期,“地标式”建筑也被各个城市竞相追逐,以博眼球为目的的网红经济也使得各地纷纷追求设计形态上的新奇与独特。这些设计产品有成功也有失败,从美学感观上见仁见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需求被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受。但总体来说,美是主观的,与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氛围、教育环境等因素均存在一定关系。那么当多方参与到社区美空间建设过程中来时,美与丑又应当由谁来决定?在社区美空间品牌创建活动中倡导了“公共美学”这样一种价值倾向。社区美空间所提倡的“公共美学”应当具有三种属性,普适性、真实性和在地性。 首届社区美空间(邛崃市组)第三名设计作品©二拾八造(成都)建筑装饰设计 普适性的重点在于促进美学公平。从决策程序上,任何个体都不能拥有对社区空间“美和丑”的绝对评判权力,个人精英主义式的审美将被摒弃,不同阶层、年龄、学历的成员均可以在决策程序中投出代表自己的一票。从场景营造上,社区美空间应当具备“美学公平”的空间氛围,让所有人享有感知美、体验美的权利,无论何种群体,均可以在社区美空间中寻求到属于自己的一方空间,而不会产生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主客观感受。真实性主要体现居民真实的烟火日常美。在功能上,社区美空间不能脱离于人们的真实生活而存在,需要满足居民真实生活中对公共空间的诉求,表现跟日常场景息息相关的生活美学。在过程中,充分为居民赋权,集结居民共同参与、表达愿望、沟通协作,让居民在真实的共建过程体验中挖掘邻里关系的“真、善、美”。在地性则是需要充分表达本土文化之美,这也是避免产生“千城一面”的重要特性。成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本土文化,是一个兼具国际化与烟火气的城市。熊猫文化、金沙文化、美食文化、音乐文化、川剧文化等在成都遍地开花,而各个社区空间正是对这些文化进行展示和输出的最佳窗口。此外,每个社区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均不相同。比如,老社区的居民需要保留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因此在地性需要充分挖掘当地已有的文化资源禀赋,以延续居民对家园的情感,用成熟社区文化不断提升社区凝聚力;新社区也需要充分了解居民的群体属性构成,创建符合居民群体定位的社区文化氛围,通过构建新的社区文化使居民获得家园归属感和邻里认同感。社区美空间所倡导的公共美学是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在社区美空间里,“美”不止是一个表达空间外显形态的形容词,还体现了社区共建共治过程中的睦邻之美、劳动之美、协作之美等等体现人性和社会性的内在美学。公园城市建设中人民的感受至高至上,而社区美空间创建工作要体现的正是这一点。 第二届社区美空间(武侯区组)设计作品 ©A.ardon 阿多联合设计事务所 长久以来,“设计”的话语权常常掌握在决策者和技术精英手中,公众只是设计结果的承受者和使用者。在城市发展的增量时代,为了追求GDP高速增长,城市建设的效率要求较高,规划设计的成果关注的大都是功能、尺度和形态,评价尺度由少数人决定,公众意志在这个过程中鲜有体现或者体现甚微。公园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核心必定要促使这一现象发生改变,设计活动越来越需要下基层、接地气,通过结合一些社会学、传播学的工作方式,真实了解到公众的意愿和诉求,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设计产品,甚至更广泛地发动公众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参与式设计”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便被提出,它是基于对传统理性规划设计忽视空间使用者的反思而产生的,它使设计者与使用者能以开创性、互动性的作法合作, 共同参与规划、建造的过程。广义的参与式设计一般称为“公众的参与式设计”,其核心即“参与”。参与式设计强调使用者在设计过程中被赋权,让空间使用者能够加入公共区域的规划与设计,真正影响社区环境的决策。 第二届社区美空间(天府新区组)设计作品©BEHIVE 致野建筑 在城市设计或者大型公共空间等项目中公众往往受到专业对话语境限制,参与度较为微弱。但在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成功的“参与式设计”案例。在社区空间改造项目中,设计师、居民、街道、社会组织的联动格局使得设计不再是一个甲方-乙方单向互动的工种,而成为了一种多方参与互动的协同工作方式,这种全民参与的工作方式也正是当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精细化设计”的体现。全民参与的“精细化”设计意味着更长久的调研过程、更艰难的沟通过程和更复杂的协作过程,因此我们在设计中不可能再以追求效率为先,而要走上一条更加漫长的共建之路,发现冲突、沟通磨合、达成共识、开展协作,设计师的角色也不是单纯提供专业设计产品,而要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枢纽,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引导各方--此时个人意志已经不那么重要,审美判定的权利、功能界定归属交给所有参与者,通过居民议事机制来达成一致,最后设计师再对这个大家共同认定的成果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呈现以及指导协助成果的实施,至此设计师的使命才算告一段落。 第二届社区美空间(东部新区组)设计作品©二分之一自然建筑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参与式设计”也不只是达到目的而经历的一个短暂项目设计过程,而是实现了一些社会关系的重构。在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弥合各方关系、重建社会信任这一更具社会意义的任务。对于所有人共同孵化的社区空间产品,各方也将具备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和维护意愿,这个过程产生的结果是良性且具有延续性的。社区美空间创建工作一方面引导设计美学广泛应用到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反向促进了设计思维以及设计工作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公园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实现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美空间是成都市首创的社区公共空间品牌,推进社区美空间建设是成都立足社会基本单位、推动新发展理念的人本回归,重塑新时代城市价值实现路径的又一次创新和变革。笔者通过成都市持续的社区美空间创建工作与设计竞赛活动不断总结成效与特点,针对一些优秀案例进行了总结,一个优质的社区美空间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成都有着国际化的城市定位,更有着丰富多元的市井烟火气息,社区美空间要追求的不是以相似的表达手法去刻画千城一面,而是融合各方设计理念,用不同的画风来展现风格各异的社区形态,让每一种文化都有所展现,每一种思想都有所表达。“社区”二字承载了无数居民的公共生活,链接了居民对这座城市最朴素的家园情感,社区空间不仅要追求视觉上的舒适,更要成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媒介,让居民愿意走出家门,通过社区空间去拥抱这座城市。社区更新的目标是激活存量空间,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使得居民在其中产生更多交流互动,以空间更新带动社区更新,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管社区美空间以何种方式呈现,“以人为本”都是在公园城市语境之下不变的发展核心。第二届社区美空间(东部新区组)设计作品©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第八事业部创意团队)在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的指导之下,社区美空间品牌以设计竞赛的方式在全国进行推广已经持续两届,目前正在进行第三届,在过程中也引发设计行业、社会治理界持续对社区美空间的设计手段、营造方式进行思考和讨论。社区美空间的创建工作是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与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进行的一次碰撞结合,回答了在当下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背景之下,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要求深刻融入到城市建设中这一问题,具有深刻的实际应用意义。[1]史云贵,刘晴.公园城市:内涵、逻辑与绿色治理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2]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 学林出版社[M],1999.[3]丁娟,车茂娟,周作昂.数量增加素质提高 人口负担两极分化——成德眉资人口特征分析[J].四川省情,2021(09):28-31.[4]闵学勤,李力扬,冯树磊.新场景下城市更新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04)[5]王忠杰,吴岩,景泽宇.公园化城,场景营城——“公园城市”建设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园林,2021,37[6]赵炜,韩腾飞,李春玲.场景理论在成都城市社区更新中的在地应用——以望平社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1(05)[7]徐琰瑞,林磊.空间塑人——上海微更新视角下社区空间美育探究[J].上海工艺美术,2022(03)[8] 林婉仪. 台湾参与式设计的过程观察及其启示[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9]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J].先锋,2022(03):9-19.易小楠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锐意设计中心品牌总监 高级工程师
活动发布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