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结束
【摘要】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 一直致力于用模式创新来实现公园城市示范区价值体现。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麓湖在公园社区创建上一直走在全市前列。本文介绍了四川天府新区麓客社会创新服务中心的“社群之家”模式,通过企业、政府、社群(社会组织)三方协作,激发社群的活跃力、公益力、运营力、创新力,认为这种模式对活化社区空间、促进居民共建等有着积极作用。
一、引言
为响应国家“社会治理的重心在社区”倡导,尤其自党的二十大明确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协同体制,在党建引领下扩大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会议精神以来,以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和麓客社群联合会为主体的共治实践,在社区及社会层面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以麓湖公园社区为龙头的公园社区治理新样本和公园城市建设新路径。2022年10月20日,四川天府新区麓客社会创新服务中心成立暨“社群之家”正式开业,这既标志着麓湖公园社区社群组织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也意味着在地社区营造迈入一个新的重要节点。
麓湖社群之家(图片来源:网络)
以1000平方米社区闲置车库,翻新再造11个社群空间的“社群之家”,依靠其开创的社群主理人自管理自运营的“社群驻留模式”,21家驻留社群各显神通,以社交带动活动,以活动聚集人气,运行仅50天即举办活动260余场。开业以来,已接待来自政府、社造、地产、基金会等500余人参访,活动参与超3000人次,同时入选天府新区2022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激励项目“社区美空间”,获得20万专项激励基金。为社区闲置空间的活化提供了参考样本,也成为社区友好共建的形象窗口。
麓湖社群之家部分内部场景(图片来源:网络)
“社群之家”通过社区公共空间活化,激发社区社群组织再生长,以精准赋能、长期主义的运营理念,有策略地开展针对社群组织优化升级的各类服务、赋能行动,最终实现以社群带动居民、以居民共建社区,协作式公益、共益发展。其创新性的运营思路与运营模式值得面向广大社区和从事社区治理工作的同仁们学习借鉴。
二、厚积薄发 以公益共益为导向
----1000平米公共空间改造 助力21个社群提档升级
“無用”,一方近100平米的场域,是“社群之家”开辟的驻留空间之一,由六家不同社群组织联合运营。进门立轴是两个书法大字——無用,转过墙,一张气韵不凡的古琴扑面而来,伴琴伴画的有雅致的插花,除此之外,还有铺满一整面墙的黑胶唱片…… 有主题、多元化、复合功能、开放空间,成为其吸引人的主要特征。“没有的时候,不觉得;现在有了,真快乐”,作为“無用”空间主理人,麓客艺术团团长唐文婷言简意赅地道出“社群之家”的成立对社群组织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前社群办活动、要发展,或多或少受制于空间资源,需要有想法,要做策划,借场地,还需要等审批才能正式落地”,直到“社群之家”落成,“上午有想法,隔天就可以落地,这种速度加成、效能翻倍,对社群组织自身发展来说是一次史诗性的升级。”
社群之家(图片来源:网络)
据唐文婷介绍,他们的社群活动从每月1、2次到每周2、3次,输出频率提高带来了更多的交互成效,“无论是单一社群的深度发展还是不同社群之间的横向链接,都变得更加紧密。”特别是在与社区居民的协作方面,得益于“社群之家”的主理人驻留空间创造的稳定点位和常态化活动排期,“居民与社群组织的关系,从偶尔遇见变成经常碰面,再到现在是几天不见就会想念。”唐文婷认为,规律衍生习惯,带来的是生活方式上的根本改变,也为日后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创营造出更大想象空间。
尽管目前“社群之家”中可容纳的驻留社群总量最多为21家,“但以我个人经验,其中有一家算一家,都通过入驻收获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唐文婷认为,正是全新的公共社区空间供给,彻底激活了麓湖公园社区现有社群组织的活力,“可以尽情地挥洒、快意地表达、加速地成长,最后反哺社区,形成良性循环。”唐文婷概括道。
在“社群之家”里,像“無用”这样的集合式驻留空间项目并不少见,麓客社创中心主任阮海英介绍说,“我们进行闲置空间改造之初,就充分考虑到社区空间所需要具备的社交性和便民性,成为家门口的‘小广场’,这样才可以吸引社区居民前往,而入驻主理人也可以通过这一空间实现自身的社交需求,为个人创造更多展示机会。同时我们也强调运营性,入驻的主理人首先须具备产品逻辑和运营逻辑,其运营能力需要从中得到检验,如果路走通了,他们会自愿选择从收益的10-15%中回馈用于社群之家的基础运营费用”,阮海英强调,“但我们最看重的还是公共性,因为只有为社区提供公共价值的空间,才会持久地运营下去。”
社群之家“居民主理人”群像(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社群之家”背后的支撑,麓客社创中心此前就通过以社群为主体推动麓湖公园社区内的麓湖龙舟节、渔获节、麓客共创之夜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节日。以社群为纽带重构邻里关系培育“熟人社区”,为麓湖建设“良序社区”奠定了良好基础,麓湖因此成为成都公园城市的样本社区。近两年,麓客社创中心开始走出麓湖,积极参与城市共益行动,推动社会创新。
“我们以社会组织的身份深度参与介入对麓湖公园社区的社群组织孵化、培育和扶持发展,以麓湖为起点,深耕社群9年,至今孵化134个社群,麓客社群联合会已成为国内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联盟型社群组织,我们不仅积累了丰富成熟的理论和实操经验,也在其中积累大批年轻有拼劲有想法的社群主理人,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支持我们以公益共益为导向迅速开展空间运营”,阮海英补充道,“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三、多维考核 以多方促协作
-----践行授人以渔服务 坚持长期主义运营
在“社群之家”的建设运营中,麓客社创中心扮演着助推者的角色。为保证空间运营有可持续的良性机制,要求入驻“社群之家”的社群须从提案开始,对其进行 ‘四力合一’指数量化考核,其中,活跃力占40%,主要考核其举办人文活动的主题和频次等;公益力占30%,主要考核入驻社群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等因素;运营力占30%,重点考核其产品收益测算和反哺能力。此外,还有一个占比10%的创新力加分项,主要考核社群主理人的自主创造能力。通过这“四力”加持,麓客社创中心完成对在地社群组织的悉心培育,以构建
社群为主体的在地文化特色为抓手,最终实现机制赋能,打造“可持续可经营”的社区空间和“可参与可复制”的社区共创体系。同时,“社群之家”作为驻留主理人的陪跑伙伴,将为他们提供运营支持并持续赋能。为企业、商家、居民与社群链接搭桥,比如邀请开心麻花、麻辣摇摆等社群入驻空间举办快闪交流,通过引入活水,搅动在地 ‘鱼塘’的组织能量,通过借鉴、参考、合作甚至对抗,“社群之家”将帮助社群主理人实现更大时空尺度上的知识交流、经验共享和思想碰撞。此外,也组织主理人外出考察,比如上海大鱼社区、宁波十方东进社等,学习国内优秀社区空间的运营经验等等。
孵化社群 赋能社区(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社群之家在运营中坚持授人以渔的社群服务理念,发现、分析、解决社群组织建设、社区建设发展的真正痛点,帮助社群组织建立科学、独立、可持续的成长曲线。在这一前提之下,社群之家的“驻留模式”在激励和孵化主理人的同时,也带来了入驻空间的“退出”机制。“我们目前是每个月都需要主理人提交月报,每半年将重新进行一次运营评估,引入新的社群主理人进行竞争,保留优者继续驻留”,阮海英说,“首先一点要明确,就是麓客社创中心包括“社群之家”的工作人员,都不是社群组织的服务者、追随者,而是后者的同行者、合作者甚至是引领者。双方共同探索,目标是为了公园社区发展谋求更好路径方案、为公园城市建设探索更优模式经验。”在这样的目标共识之下,双方协作同政府、企业一道,最终实现企业、政府、社群(社会组织)三方凝力聚心,完成美好社区生活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目标的终极愿景。
四、孵化社群 赋能社区
-----深耕在地居民共建共创 辐射更大区域共益共享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耐心必不可少。在麓湖,全年社群的日常活动已超2000场,数据的表面是多年长期不懈对共建社区永续美好信念的坚守,而数据的背面,则是社区组织架构的数次转型。麓客社创中心执行理事长褚云介绍说,单以麓客社创中心为例,从万华(企业)下属的社群发展部到如今独立身份的麓客社创中心,从最初以“一起玩”为目标的社群组织,到现在3.0乃至4.0版本的破界协作式发展、组织集群化破局,“身为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我们将自己定位为‘社群组织孵化器和社会共益实验室’,目前业务线已经涵盖社群培育、社群官培养、社区空间活化、共益城市实践四大板块,社区中的社群组织建设实现逆势增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多年来对麓湖社群体系 ‘内驱力’的培养,也就是坚持广泛鼓励居民共创的基本路径不动摇。”
社群之家相关活动(图片来源:网络)
而自麓客社创中心成立后,新一轮拓土开疆工作便已开启。2022年,麓客社创中心和国内先锋创意机构TOPYS联合发起“CCC成都社群大会”,倡导“平等、开放、尊重”的价值观,联动国内及成都70多个优秀社群及机构,以城市共益为目的,以社会创新为引领,致力推动社群与社群、社群与企业、社群与公众的深度链接,助力成都“社群之都”的生态发展。“而社群之家,也会兼顾在地性和开放性,在服务好麓客社群和在地居民之外,与外部社群共创共享,欢迎大家常来串门儿。”褚云说道。
CCC成都社群大会现场(图片来源:网络)
社群之家”欢迎各地社区居民、社群组织驻留、参观,组织快闪乃至短期落地活动,其建成和存续,是麓湖公园社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