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结束
近年来,成都坚持人本导向,通过社区微更新、社区美空间评选等机制设计,引导支持基层梳理闲置空间、金角银边等资源,植入多元业态、丰富家门口高品质服务功能,先后涌现了一批微艺术馆、微书店、博物馆、亲子馆、运动角、社区餐厅、创业空间等。从调研来看,目前社区公共空间运营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采取公开竞标比选等方式,委托市场主体运行;二是通过规范程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服务;三是由社区发起成立的社会企业承担运营职责。不论采取何种方式,空间盘活是遵循“算账”逻辑,要可持续且与社区发生链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现实中的三大矛盾,一是市场主体服务主要面向特定受众群体,围绕本辖区居民策划和提供的服务偏少;二是场所设计呈现、提供的服务难以有效吸引居民付费参与,可持续运营面临较大压力;三是单纯公益运行,参与的群体总是“老面孔”。那么,营造什么样的公共空间既能彰显“公共属性”又能体现“专业价值”,如何实现商业化逻辑与公共服务逻辑同频共振?
(一)回应本地需求
社区公共空间是依托各类载体,聚焦社区发展、生活、治理等议题,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作用,以服务居民为导向,营造具有公共服务、社群交往、价值融合、秩序建构、活力激发、文化整合等多重功能的场所,涉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区域化党建营造空间、部分新式小店等。需要注意的是,城市街区遍布各类咖啡店、花店、茶馆等商业空间,且具有可进入、可消费的特征,但并不能称之为社区公共空间,它与社区没有发生实质性“链接”。社区公共空间产生的前提是聚焦社区议题,开展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市场主体联合等多种方式,以商业化逻辑解决社区需求痛点,提供高品质服务供给,如托育、环保、文化传承等。
第二届社区美空间(武侯区组)设计作品 (图片来源:A.ardon 阿多联合设计事务所)
公共空间服务供给是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强调品质化、精细化,而非普惠性。调研发现,社区公共空间在运营中陷入“两难”境地,难在自身产品服务方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叠加融入;难在行政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平衡融合。有市场主体坦言,承接社区公共空间运营服务“算不过帐”。调研也发现,哈尔滨银行通过加强对社区对接,将银行服务大厅(2600平米)与社区公共服务全面融合,银行办理业务窗口仅有2个,其他空间植入了公共服务窗口、家庭医生、儿童乐园、幸福厨房、党建活动室等功能,实现了功能服务互嵌,有效扩展了社区服务半径和品质。双方在合作中秉持长期主义精神,深耕融合服务,银行个人储蓄业务从2018年300名客户存款3000余万元,增长到目前的7亿元左右,探索了一条商业空间嬗变为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路径,实现了公共服务与商业收益正向同步。
双流区东升街道接待寺社区星空阅读馆
日常运行中,社区公共空间通常以活动吸引、凝聚居民。居民则以自治组织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开展工作研讨、纠纷调节、情感交流等,空间便有了促进个体链接的功能。为吸引各类活动常态化在公共空间开展,部分运营主体重点关照展现Z世代的特征和偏好,将公共空间营造为文旅、体验、设计等创意复合场景,推动文化与产品消费跨界,建立了主题消费、场景消费、内容消费等优质消费体验,甚至还开发培育了新的社群组织,社区属性显著增强。以“活动”重建社区共同体和空间场所的社会联结,构建新公共性及社会协动体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是社区公共空间的显著特征。
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先后53次考察了近70个村(社区),就基层基础工作、城乡社区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论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理价值内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公平正义、坚持民生为本和共建共治共享。从治理角度看,公共空间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协商议事、强化组织链接的场所。一旦有了居民在场所活动,就会生产社会,就有了治理场景,将治理工作嵌入到空间场景,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强化组织动员和凝聚工作。
在现阶段,公共空间发生的有关社会关系生产的活动,要么是通过社区组织,要么是运营主体的社群表达,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将个体组织化,实现人与人的链接,满足个体参与公共事务、社交等方面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延伸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强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根本立场。
居民在公共空间开展的活动,主要包括小型会议、沙龙、兴趣活动等。特别是社区组织下的活动,要么是宣讲有关政策,要么是计划推进某项工作,还有可能是解决某类具体问题,需要小范围内形成共识,便于后期推进。无论哪种方式,其本质都是通过组织化带动邻里互助,着力完善居民诉求表达渠道,达到社会动员、政治参与和秩序之间的良性平衡,共建共享是加强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
第二届社区美空间(天府新区组)设计作品 (图片来源:BEHIVE 致野建筑)
社区抓治理工作的关键是抓组织建设,有了组织就要通过活动、服务去凝聚人、团结人,实现小区稳定。要开展活动或服务,一定要基于居民需求导向而设计开发,收集需求是各类居民自组织的主要工作之一。当多个自组织同时行动起来,社区各类活动或服务便被开发出来,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小区的矛盾隐患、共同排除隐患,是加强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重要方法。
第二届社区美空间(东部新区组)设计作品(图片来源: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第八事业部创意团队)
即便当前各类公共空间层出不穷,但社区的管理运用水平还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自治组织普遍以退休人员为主,缺乏对青年群体的吸纳和动员,与公共空间运营主体尚未形成合力,甚至呈现“两张皮”,社区如何依托公共空间,有效推进社区治理工作?
(一)把握新要求
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吸纳各类主体、整合多种资源,探索完善社区治理生态,按照“商业向上向善逻辑”,引进平台型、创新性社会企业,搭建政、企、社三方合作平台,为市场和社区两大主体在未来社区场景营造中加强合作提供机会,发挥各自优势,植入既能满足市民多层次需求,又能丰富消费体验和的新业态。以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为契机,构建新一代邻里空间,强化公共空间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社区空间再生产实现协商议事、产业价值、空间营造和品质生活的互促共进和动态平衡。
(二)营造新场景
探索“党建+微网格”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强小区精英人才的挖掘与培育,有效运用各类新社群组织,了解掌握80、90乃至00后生活、工作、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引进各类专业市场主体,提供高品质服务供给。要关照市民参与,吸引青年人依托公共空间参与社区事务,引导青年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服务居民、奉献社区,充分体现社区空间的公共性、参与性和服务性。
(三)激活新力量
各行业的活跃人才在社区工作,生活,要以社区党委为主心骨,强化与各行业领军人物对接联系,释放社区资源或机遇,引导建立各类社群组织,丰富强化社区问题收集、分析、解决渠道和能力。要树立“专业意识”、“产品开发设计意识”和“市场意识”,克服解决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两张皮”问题,依托各类专业组织深入分析社区资源特点,落地并持续推进系列品牌创建行动,有效服务全龄人群,推动社区品质化发展,增强社区治理活力,让市民在“幸福城”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公共空间的三大类型与三种阐释范式[J] .谷鹏飞 . 2023,第1期
[2]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之痛——以社会原子化为分析视角[J].田毅鹏 .探索与争鸣 .2012,第12期
[3]新时代社区治理的价值内涵、治理结构与行动策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J] . 郝海波 . 2020,第3期
作者简介:
马树海
社会学博士
成都新民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新联会副会长